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手机中国】“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可谓是开启了手机行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彼时的手机圈还没有着重于充电速度这一方面的技术,而如今快充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充电功率已经从个位数增长到了三位数。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最近,手机厂商们也是将快充技术“卷”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在前脚刚发布的realme真我GT Neo5官宣支持Type-C口所能承受的最高240W的充电功率之后没多久,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就曝光了经过魔改的Redmi Note 12 Pro+可支持最高300W的功率进行充电,充满仅需5分钟。但有个前提是必须使用该款机型的原装充电器才能够达到最高功率。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各个品牌在快充技术上的“内卷”只是如今竞争激烈的一个缩影,自从手机行业进入存量市场之后,各家厂商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可谓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虽说手机厂商之间越“卷”,就越能够促进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由此提供更好的产品,这对于消费者们来说自然是有利的。但停下来想一想,厂商们所“卷”的快充技术,这个方向真的对了吗?

手机依赖症与电量焦虑症

  早在功能机的时代,手机依赖与电量焦虑这两种情况是基本不存在的。大部分人对于手机的电量几乎是无感的,甚至经常出现手机由于电量耗尽而关机时,机主却不知道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功能机的可玩性不高,因此人们使用手机的场景很少,除了基本的通讯需求,其他的娱乐功能都有相对应的终端设备来使用,比如听音乐用随身听、CD机以及后来的MP3。游戏爱好者则会选择PC电脑、游戏主机以及各类游戏掌机,如任天堂的GBA、索尼的PSP等。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造成了用户在功能机时代不存在手机依赖与电量焦虑的这种情况,除了以上的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另一种客观原因,那就是当时的手机存在着一种当下已经被“淘汰”的技术工艺——可拆卸电池。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可拆卸电池的存在,使得用户多了一种充电方式——电池单独充电。用户可以使用官方的座充或者第三方的万能充给手机的电池进行充电。因此当时的大部分用户最少都会拥有两块电池,以备不时之需,并且在当年的手机卖场之中,很少见到手机参数的卖点海报,“双电双充”才是一个更加诱人的产品组合。但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厂商们在堆料上下功夫的同时,还在追求机身的轻薄,因此机身内部的空间变得越发“金贵”,可拆卸电池也就被厂商们逐渐放弃了。

日益增长的电量需求与相对停滞的电池技术之间的矛盾

  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后,其凭借着全触控的交互方式以及针对性开发的应用所带来的拓展性与可玩性,迅速席卷了手机市场,而功能机也因此逐渐地退下了历史舞台。虽然智能手机的功能强大、屏幕尺寸大、交互模式便捷,但功耗增高之后所需的电量也更多,因此智能手机上不可拆卸电池的弊端就逐渐显露了出来。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以安卓手机为代表的的一众智能手机品牌在性能上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的几百的跑分达到了如今130多万。这从正面来看是手机的处理能力越来越强,反过来则是功耗也在不断增加,而且除了处理器更强之外,更大的屏幕以及更高的分辨率与刷新率也是带来耗电量剧增的“元凶”。此前笔者曾翻出过在十年前所购买的充电宝,庆幸的是还能使用,不幸的是充进手机的电量还比不上手机自身消耗的电量,也就是说,手机虽然处于充电状态,但是电量却是在逐渐下降。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当下的手机耗电量相对于十年前提升了很多。

HTC G1
HTC G1

  手机耗电量在提升的同时续航能力变弱,面对这样的情况,手机厂商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他们把提升手机的电池容量作为了第一选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智能手机的电池从最初的1000多毫安时(第一台安卓手机HTC G1电池容量为1150mAh)提升到了如今主流的5000mAh。但相对于遵守摩尔定律而高速发展的硬件来说,这提升将近5倍的电池容量只能说是杯水车薪,现实中在中高强度使用的前提下,能够做到一天一充的手机都可以称得上是拥有优秀的续航表现了。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事实上,电池技术的发展并非是停滞不前的,只是提升的程度有限而已,能量密度大概每年只有7%左右的提升,相对动辄提升高达200%的硬件来说,也就相当于没有提升,尽管芯片厂商宣称功耗也降低了多少百分比,但实际上最终落到用户体验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因此手机想要拥有超大容量的电池,就只有增大电池的体积。但当下的手机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外观设计上又在追求轻薄便携,于是在这个有限空间内却需要放入更大电池的现状之下,厂商们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别处,走上了一条“曲线救国”的妥协道路。

另寻他法的破局之路

  对于消费者来说,一方面需要手机长续航所带来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又想拥有轻薄便携的“握持感”。面对这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状况,厂商们找到了替代方案——降低手机的电量消耗,提高手机的充电速度。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首先是降低手机的电量消耗,也就是在手机的软硬件层面进行节电优化。比如许多厂商都自主开发了电池管理芯片,在系统层面加入了AI智能节电的技术等等。其次是发展快充技术。在OPPO率先开启了“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快充起点之后,各个厂商都在这条快充之路上“争奇斗艳”,通过一系列定制电路、电芯、接口以及配套的充电头,让当初“祖传”的5V1A飙升到了如今已经正式发布的240W。充电所需的时间也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充上一整晚,最快仅需10分钟左右就能将其充满(由于Redmi Note 12 Pro+的魔改300W版本并未市售,因此在这里并未考虑)。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快充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无感化充电的体验,用户依靠碎片化的充电时间就能让手机保持在高电量的状态,并且在忘记充电的紧急时刻能够“快速回血”,将电量焦虑给用户带来的不好影响降到了目前所能到达的最低点。

发展手机续航技术的初心

  诚然,快充的发展的确提升了用户在手机续航方面的体验,但从其出发点来看,选择发展快充这条道路是当时的妥协之选,而且快充技术最初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为了缩短配备了大容量电池设备的充电时间,而不是为了给手机这种“微型”设备使用的。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在电池快充上尝到甜头的厂商们,对于续航能力的研发基本都放在了快充上,并且还当作了“秀肌肉”的卖点来大肆宣传,而对于电池技术上面的研发,所表现出的结果则是停滞不前,甚至由于大容量电池和快充速度之间的悖论,使得一些搭载了更新的快充技术手机的电池容量“缩水”了。同时,为了保持自家品牌体验优先的目的,各家厂商几乎都放弃了公有的快充协议,各自开发专属的私有协议快充,这给拥有多款设备的用户、以及跨品牌更换手机的用户产生了不好的使用体验。比如用户在外出时不可能随时带着专属快充充电器,因此当需要借用别人的充电器、或者是使用充电宝时,充电的体验感瞬间回到了“解放前”,这种巨大的落差会使得用户更加“厌恶”私有的快充协议。

  以续航能力和快充技术这两点做个情景假设,一是你带着满电的手机A出门,到了晚上回到家,手机还盈余很多电量。二是你带着满电的手机B出门,到回家之前,你已经为其充电过几次了,虽然每次很快就充满了,但这两种选择,你觉得哪种会更有安全感呢?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在微博博主@i冰宇宙发起的一项名为“在2000元价格段的手机中,你更想拥有的手机配置是什么?”的投票中,截至笔者截图时,共1739人参与了投票,其中6000mAh+100W组合方案打败了其他四种配置组合,位列第一位。可见,用户想要的还是像手机A这种电池更大,续航更持久的产品,甚至为此需要在其他硬件配置上有所阉割,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快还是更大?

  如前文所言,快充技术的高速发展是由于电池技术相对停滞所造成的。而想要电池技术突破瓶颈,所涉及的不仅是电池这单一方面,而是化学、材料学以及能源学等多种基础科学。

  目前关于手机续航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分岔路口,快充技术提升所带来的体验感已经让用户有些“麻木”了,并且快充的限制也相对较多,比如只能使用专属充电头,而这对于最需要持久续航的室外场景却不太现实,因此部分厂商已经不再过多地专注在快充速度之上,而是把目光转移到了电池本身上。比如荣耀手机前一段时间所发布的荣耀Mgaic5 Pro,其所搭载了青海湖技术的硅碳负极电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充得快还是用得久 哪个才能真正触达消费者的痛点?

  荣耀Magic5 Pro所搭载的硅碳负极电池,其电池密度提升了12.8%,因此在机身保持常规厚度的同时,将电池容量提升到了5450mAh。这将近500mAh容量的提升相对于快充速度的提升,在用户体验上是完全不同的。就如同荣耀CEO赵明所说的一样,创新到底是为了给参数打工,还是为消费者的体验而努力,假设未来做了一个1000W快充,一插上电就充好了,但未必做到了和续航的平衡,反而可能是负向的体验。

  目前看清这种情况的手机厂商并不在少数。比如华为刚发布的华为 Mate X3 典藏版,其所搭载的也是硅碳负极电池。还有即将发布的realme真我GT Neo5 SE,官方在预热时声称该机将搭载“榨干锂电池”的黑科技,这些例子都表明着各家厂商都在为电池技术的发展而在努力着。相信在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搭载了硅碳负极技术,或是其他电池相关技术的手机产品出现,手机的续航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