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普地之白垩纪

  白垩纪对于生物演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所有现代生物当时都已具雏形。

  例如新鸟出现,它的标志性特点是牙齿和骨质长尾消失了,头骨的愈合进一步提高,骨骼内的充气更发展了,前肢的爪也消失了,这与白垩纪初期的鸟类有很大区别;哺乳动物中首次出现有胎盘类的始祖,即有袋类出世了,它们的躯体比以往增大了。

  在白垩纪,恐龙仍处于繁盛时期,个体庞大者颇不鲜见。

  凶猛的霸王龙即于此时出现,是食肉恐龙的典型代表,滑翔于天空中的冀龙类颇有些特化。

  发现于新疆的准喝尔翼龙,躯体不大,头骨较小,但长有锋利的牙齿,前翼带爪,两翼张开可达 3.5m,专门以河湖中的鱼类为食。

  恐龙蛋是白垩纪的特殊化石。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也不少,有圆形、椭圆形、扁圆形等,特别集中在晚白垩世的红色岩层中,故成为中、新生界划界的标志性化石。白垩纪末期,发生了生态学上的突然巨变,其最明显的标志是恐龙的灭绝。

  据统计,白垩纪晚期尚有 10 目爬行类广布于世界各地。而当进入新生代时,只有少量的龟、鳖、鳄、有鳞类等生存下来。陆生爬行类灭绝达 90%。如果再扩大到整个生物界,淡水中生活的鱼类、两柄类和爬行动物灭绝达 97%。陆上高等植物灭绝者亦高达 90%。海洋中的浮游微生物灭绝者达 58%。海洋中的穴居与底栖生物,51% 遭到灭绝。游泳生物灭绝者达 52%。

  所以,白垩纪末期也是生物大灾变时期。这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大灾变。

  河南的西峡是最著名的恐龙蛋产地,一旦被发现,可获得数以百计的集群性恐龙蛋埋藏,图为西峡恐龙蛋化石竞拍单。

  这次灾变的痕迹也在当时的地层中保留下来。在白垩纪末期至第三纪初期的这段极薄的黏上层(一般厚度仅几厘米)中,可以看到某些元素含量异常的情况。

  例如,加勒比海地区深海钻探中发现铱含量明显超常;意天利比奥的铱含量超常 30 倍;法国巴黎、丹麦,以及我国的西藏等地也都有类似的发现。

  这种情况全世界有 40 多处。高含量的铱,只能来自陨石。可见,天文因素与地球上的生物大灾变有关。

  白垩纪末期,世界海陆分布已与现代接近,各大陆漂移的位置更趋向目前的状态,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面积更为扩大。古中国板块、塔里木板块都从南半球越过赤道而进入北半球。格陵兰介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澳大利亚仍与南极洲相连。狭长的古地中海轮廓更为清楚。

  注:’天天学普地’栏目的内容摘录自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文字:星期二

  美编:胡小彤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