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IC失效机理(持续更新)

IC  四种常见失效机理如下:

EM     — electron migration,电子迁移
TDDB — time dependent dielectric breakdown,与时间相关电介质击穿 / 经时击穿
NBTI  — negative-bias temperature instability,负偏置温度不稳定性
HCI    — hot carrier injection,热载流子注入
其中,EM 和 TDDB 会导致随机的崩溃性失效,NBTI 和 HCI 主要呈现为 性能逐渐降低。

 

1、EM (electron migration,电子迁移)

“电子迁移”是50年代在微电子科学领域发现的一种从属现象,指因电子的流动所导致的金属原子移动的现象。因为此时流动的“物体”已经包括了金属原子,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金属迁移”。

在电流密度很高的导体上,电子的流动会产生不小的动量,这种动量作用在金属原子上时,就可能使一些金属原子脱离金属表面到处流窜,结果就会导致原本光滑的金属导线的表面变得凹凸不平,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这种损害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当这种“凹凸不平”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造成IC内部导线的断路与短路,而最终使得IC报废。温度越高,电子流动所产生的作用就越大,其彻底破坏IC内一条通路的时间就越少,即IC的寿命也就越短,这也就是高温会缩短IC寿命的本质原因。

2、NBTI 、HCI、TDDB

MOSFET是当前最主要的 IC 工艺, 这三个效应 和 MOSFET 工作机理密切相关。

MOSFET工作原理:一个门极(Gate)靠静电势控制底下的导电沟道深度,电势高形成深沟道电流就大,电势低沟道消失就不导电了。
门极 和 沟道 中间需要绝缘介质隔开。
最简单的做法是把硅氧化做二氧化硅,但二氧化硅和基板硅之间附着差,容易产生Si-H键等 其他 界面形态。

在量子力学里,量子隧穿效应为一种量子特性,是指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过它们本来无法通过的“墙壁”的现象。这是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微观粒子具有波的性质,而有不为零的概率穿过位势障壁。VLSI 开始 IC 中的量子效应不再能忽略。

1)Si-H键 

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存在,沟道中流动的电子会有一定几率移动到SiOH层去。Si−H键 相对容易断,电子一隧穿到SiOH层,就有几率把这个键打断,这时候就产生断键和游离氢原子。断键会使得 threshold voltage 提高,这就是为什么断键会使芯片变慢,因为导通电流低了,升压就慢。

断裂的Si-H键是可以自恢复的,所以基于断键的老化效应都有恢复模式。【注:DC应力 和 AC应力机选需要考虑该效应。测试是DC应力下可靠性时也需注意】
对于NBTI效应来说,加反向电压就会进恢复模式;对于HCI效应来说,停止使用就进入恢复模式。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长时间发生,所以总的来说,芯片是会逐渐老化的。

2)Si−O键

Si−O键 虽然更稳固,但也会断,断后会形成一个可导电的点。

随着使用,随机断裂到一定时间以后,断裂的Si-O键会形成一个从沟道联通门极的导电旁路,管子就击穿了,这就是TDDB的危害。

3)失效应力

时间(时间积累)、温度(温度越高失效也快)、电应力(电压);

 

其他:

1)HKMG 工艺 对可靠性的影响

    旧工艺为提升速度,需通过 削薄二氧化硅层,会恶化 IC 可靠性。

    High-K Metal Gate(HKMG)技术后,可不再削薄电介质层,对该问题有改善。

【参考文档】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385054  【入门】CPU 真的会老化?具体表现是什么?

2) https://blog.csdn.net/stpallas/article/details/50594523  【基础】IC老化问题

3) https://wenku.baidu.com/view/8fe8a1c6a5e9856a571260bc.html 【深入】半导体集成电路可靠性测试及数据处理

4) https://wenku.baidu.com/view/ac2502dea2161479171128e2.html 【深入】ULSI栅氧化层可靠性(GOI)测试

【引用请声明出处,yvivid】https://www.cnblogs.com/yvivid/p/reliability_ic.html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