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雷军是对是错?

  文/王新喜

  来源:热点微评(ID:redianweiping)

  近期雷军的一段采访比较火,引发了业内热议。这段采访是去年 4 月,当时雷军的一个观点是,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苹果的研发费用占比很低,微软很高,IBM 很高,没用呀。如果研发费用越多越好,那微软岂不是成了日不落帝国?

  其实,我们可以解读为,雷军或许当时在试图为小米的模式找到对标案例与理论依据。那个时候,苹果处于市值巅峰,突破万亿市值,风头无两,而且苹果一直以来研发费用占比低,拿苹果举例是很有说服力的。

  但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风向在迅速发生变化。注重研发的微软的后劲爆发,在 2018 年 11 月坐上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当时其市值高点达到 8129.3 亿美元,首次超过苹果市值,微软也是仅次于亚马逊的云计算巨头。而苹果在 2018 年迎来水逆,自从 iPhone XS 系列发布之后,苹果从万亿市值高峰跌落,截止到 2019 年 1 月,其市值曾跌超 4400 亿美金,相当于三个麦当劳。

  而今年苹果市值虽然有回升趋势,但苹果面临的局势并不容乐观,在 5G 时代面临缺芯之痛,当前不得已与高通和解,这本质上也可以追问,苹果的研发投入与追逐利润没有形成正向关系,导致其产品创新层面一直乏善可陈,在核心竞争力上逐步丧失主导权?

  根据去年金融信息提供商 FactSet 的发布报告显示,科技公司再次占据了 2017 年美国研发支出的前五名,它们的总研发支出达到 760 亿美元。其中亚马逊排名第一。

  报告显示,亚马逊把研发资源投入到了 AWS 云计算、语音助手 Alexa 以及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上,以推动 Amazon Go 无人商店等项目上。

  从微软业务布局来看,它的持续高研发显然投入到了云服务与 AI、物联网、生产力与企业服务等层面,目前微软 Azure 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公有云服务商,并且通过智能云以及边缘计算,扩展 Azure 的功能,切入到物联网领域,微软云已经形成从 IaaS 到 PaaS 到 SaaS 一套完整的云生态体系。

  在云服务与 AI 的双驱动下,微软面向企业级服务与物联网等产业领域扎根已深,建立了自身的壁垒与护城河。

  雷军说,如果研发越多越好,那微软岂不成了日不落帝国?但从当前微软的市值表现与势头来看,没错,让雷军失望了,至少在目前微软依然是一家日不落帝国。无论是亚马逊还是微软,它们研发投入都与其云计算业务、AI 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明显呈现正相关。

  关于为什么研发对于一家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硅谷科技领域知名博主 Ben Thompson 早前针对亚马逊、微软、IBM 的基础系统研发投入有过这么一段论述:虽然数字基础设施也需要维护,但从投资中获取回报的时间比购买任何实体物品要长得多。

  他拿出了 Amazon Go 的例子:开发一套无需收银员的基础系统需要巨大开支,包括所有摄像头、传感器和用于读取智能手机的门闸都是固定成本,但是亚马逊只需要支付一次就够了。而且与货架、冰柜不同,这种系统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无限地重复使用,且不会产生额外成本。

  也就说研发投入一旦形成可见的成果,它可以无限的循环复用,坐地生金。比如说研发大型计算机操作系统或者个人 PC 操作系统的研发成本很高,但 IBM 与微软可以重复利用它们,再加上软件,每生产或者卖出一台新的设备,都能从中获取额外的溢价与利润。

  不论是谷歌、Facebook,还是阿里、百度、华为等公司都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不手软。华为研发投入排名占据第四,当然华为的研发投入的大头或许并不在其手机业务上,笔者看来,华为的研发投入可能还是在其主业通信业务上,华为当前在 5G 领域的优势也不用赘述了。

  当然,雷军说这句话有它本身的语境,雷军认为 10 万请 10 个废物,还不如 5 万请一个牛人。但本质上,这其实是偷换概念,至少没有公司会刻意去花钱请废物来做研发。

  是否重视技术研发体现的是一家公司的长期战略导向与战略选择问题,企业研发投入的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夯实专利与构建企业的护城河,为产出创新成果储备粮草,虽然说研发投入之后未必能产出成果,但它至少在试探这个可能性。

  根据《创新者窘境》一书中克拉克的观点,企业一般是凭借经验或等级来构建某种产品的技术能力,对于应该解决或者应该避免的技术问题,企业的历史选择决定了它所积累的技术与知识的类型。

  本质上,每年设置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是一个战略选择与一家公司的价值观问题,前面说到,因为研发投入如果有了可见的成果产出,它可以产生持续的价值,研发费用的支出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固定成本的持续付出,赌的是一种未来的持续性盈利能力以及边际收入的机会。

  微软将其研发费用投入到云计算、物联网、AI 的服务模式,建立了它在云计算领域的护城河,因为技术研发具备迭代与持续性,而技术的投入本身有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在下一个风口到来之前,你之前所做的技术储备,它不会全无用处。

  如果说一家公司选择走重模式、轻资产轻研发的路子,虽然说也有它的可行性,但它的风险在于,往往在做大之后,树大招风,各种专利战会随之迎来而来,在手机行业,HTC 当年的由盛转衰就是在核心专利技术层面被卡脖子,在苹果专利战的打压之下,错失了进一步夯实优势、补齐短板的最佳时机。

  去年中兴被美制裁引发全民讨论缺芯之痛是一个例子,如今三星拒绝苹果采购 5G 芯片要求,苹果被基带芯片卡脖子也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按理说,按照苹果今天的体量来说,本来不应该存在基带芯片这个短板,因为苹果向来走的是全面掌控关键环节的路子。而之所以苹果在基带芯片上高度依赖高通,是因为它过去在通信领域欠缺研发布局。

  基带属于移动通信范畴,苹果在通信领域技术积淀缺失,根基不牢靠,自主研发成本大,周期长。通信技术层面一直是苹果专利覆盖的盲区与短板,而基带芯片研发有一个关键技术专利——CDMA 专利。

  而目前只有高通和英特尔能够提供 CDMA。而当今通信技术的演进和复杂程度在快速迭代,设计基带处理器越来越难。苹果虽然在自研基带芯片,但它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了诸多专利问题,它也没有能力将英特尔基带芯片业务进行改良优化,解决信号问题等技术短板。

  如果不与高通和解,苹果在 5G 时代会很麻烦,这意味着 2020 年苹果新品依旧无法上 5G 芯片,因此,当前苹果与高通和解本身是无奈之举,高通是最大的赢家,当前苹果的每部 iPhone 都要支付高通 8 美元的专利费。

  有网友评论说,看来有钱、有很多钱,也未必能补齐技术的短板。这句话放到苹果身上再适用不过。因为苹果账上现金储备有 2000 多亿美金,买下高通绰绰有余。苹果早在 iPhone4 发布之后,就发生了信号门事件,如果在那个时候,苹果意识到自身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短板,及时投入通信专利技术的研发,苹果如今所面临的局势可能要好的多。

  从大的方面来说,研发支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为一家公司自主创新和主导地位谋求出路,它甚至对国家的生产力推动与大国博弈也有一定作用。

  数据显示,研发支出大约占据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这体现它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家科技竞争力也是呈现正相关的。这也是为何雷军说比技术研发投入没有意义,但是每年各种国际权威机构都会针对巨头研发费用投入来制定各种排名榜单的重要原因。而在对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推动上,三星或许是很好的例子。

  根据欧盟委员会更新的《2018 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榜单,三星电子以 134.37 亿欧元研发经费位居榜首。

  业内均知,韩国三星涉足电子、机械、化工、金融、建筑、纺织、医疗等各个领域,在手机领域掌控着处理器芯片、存储芯片、液晶屏等移动终端核心电子元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也掌控着最上游的 CPU、NAND 闪存、DRAM 内存、显示屏、AMOLED 面板、摄像头等供应链环节,整个硬件供应链基本上都在自己手里,至少在硬件层面环节的专利布局结构与核心技术上,其他厂商依然没有办法突破三星所构建的零部件供应链护城河。

  在中国市场下滑的两年,其全球市场份额依然第一,当前三星的旗舰机表现依然不遑多让。而三星对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以及在其国内的地位也不用赘述。

  回到手机行业本身来看,当前手机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如果在基础研发与底层研究缺乏深耕,在产品亮点、配置、体验以及系统优化、技术创新层面很容易被压制。当前从 2018 年 IDC 报告数据,魅族、锤子、360 等中小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幅缩减,下跌幅度分别达到了 56%、62%、55%。

  这本身源于这些厂商学习小米的互联网轻资产模式与性价比打法,最后掉沟里去了。技术上被压制,产品爆款就出不来,综合实力层面就逐步拉开差距,容易被头部厂商压制。

  事实上,在智能手机很难再拿出突破性技术的当下,智能手机产业未来的竞争无非是几点,一方面是技术密集应用改造产品的能力以对行业内核心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能力。而关键技术的解决反过来会带动厂商产品口碑与产业链地位上行,给手机品牌的增值预留了上升空间。

  另一方面其实也与战略格局相关,谁看得更远,比谁动作更快,能看到三年之后的趋势提前布局卡位的能力,但这其实也与技术的前瞻性布局相关,只有技术研发的深入程度越高,才能提前预知探察到更远的趋势与风景。

  从手机行业来说,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的解决能力,底层基础研究与突破,渠道与商业模式的合理性,以是否能通过技术供给不断匹配用户需求带动产业升级,决定了厂商未来的竞争高度以及在存量市场抢食的能力。

  当然,在国内的创投圈,更多人愿意走雷军所说的轻研发的路线,在中国的创业氛围与语境下,过去一直以来商业模式型创业一直占据主流,毕竟,通过建立一个商业模式来圈钱的路子更轻更快,如果模式足够有效,回报周期也快,资本也会青睐这种轻资产的模式,因为资本追求短期利润与快进快出套现。

  所以,中国人做生意往往喜欢追求短期回报,能尽快赚钱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手机厂商对更多愿意谈销量的增长而非利润,而美国要的或许是在代表未来高端科技技术领域占据长期而又绝对的主导权与话语权,以便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向全球产业链上下游盘剥收割最大的利润。

  总的来说,一家愿意在研发层面持续投入上的公司至少证明它更愿意做更加稳健的价值布局,做长期的战略规划,更愿意去试探一个行业的进步方向。

  “研发投入不是越多越好”这句话本身没有毛病,但是在雷军看来,研发投入高是不懂研发,是缺乏效率的体现。而在如今超级大国博弈与过去一直以来国内重模式轻技术的创业氛围亟待改变的大环境下,这是不合时宜的。在当下的这种背景下,避免在核心技术领域被卡脖子其实是一种更长远的战略选择,而持续的研发投入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