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载人首飞成功,中国民营航天如何追赶?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人民视觉 图

美国东部时间5月30日15时22分,猎鹰9号火箭搭载乘坐着NASA宇航员鲍勃·本肯(Bob Behnken)和道格·赫尔利(Doug Hurley)的载人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点火升空。12分钟后飞船顺利进入近地轨道,朝国际空间站进发。

人类首次商业载人航天发射成功,SpaceX载人龙飞船成为继美国水星号飞船、双子座飞船、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后,第5款美国载人航天运输工具。

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SpaceX龙飞船首次载人试飞成功,是美国商业航天政策的成功。NASA出钱也出力,但相比以前作为承包商的企业“旱涝保收”,如今NASA开启风险共担模式,企业钱不够了企业自己掏。

对于中国民营航天与SpaceX的差距,黄志澄表示,中国民营航天前途光明,但道路非常漫长,民营航天短时期内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民营公司有很多优势,除管理效率高,他们敢于使用先进技术、不怕失败。“政府应给予宽松环境,不断迭代出台相关规定,允许技术人才流动,鼓励强强联合、做大做强。”

NASA出钱也出力,钱不够了企业自己掏

人类首次商业载人航天发射成功,不仅意味着美国重启载人航天关键一发,也是开启商业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自2001年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的工具全部“仰仗”俄罗斯飞船。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票价水涨船高,一张“船票”已涨到约8600万美元。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美国航天局大力支持商业载人航天发展。2014年,波音公司和SpaceX分别从美国航天局获得42亿和26亿美元的大合同,用以建造“星际客机”载人飞船和载人龙飞船。

在商业航天里,马斯克的SpaceX异军突起。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美国有很多商业航天企业,但巨头企业波音管理效率较SpaceX差,亚马逊CEO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虽资金充足,但进度较慢。

“这次的成功由一家创业企业完成,而不是波音公司完成,SpaceX比波音的研制价格还要便宜得多。”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SpaceX龙飞船首次载人试飞成功,是美国商业航天政策的成功,NASA对SpaceX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和技术。

过去,美国也有很多传统商业航空航天公司,例如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他们都是NASA的承包商,旱涝保收。研制一架航天飞机多少钱,钱不够了NASA再给他。”

而这一次,NASA开启风险共担模式:NASA出钱也出力,商业企业出现问题NASA给予技术支持,但企业钱不够了要自己掏。

特朗普和彭斯在现场观看发射。

SpaceX载人龙飞船捷足先登,波音“星际客机”慢半拍,一次不载人试飞未入轨,拟于今秋自费二次试飞,为此预留4.1亿美元。

庞之浩此前表示,美国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的这一官方发包、发射商承包模式将为NASA节省大约200亿-300亿美元。

载人龙飞船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达到兼顾安全性高、成本低和操作方便等目标,在系统工程的总体方案上必须有所创新。但这三方面的目标难于兼顾,必须进行适当权衡。

NASA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星际客机”每个座位票价9000万美元,而龙飞船为5500万美元,远低于俄罗斯联盟号船票报价。

黄志澄也提到,这是SpaceX权衡的结果,但载人龙飞船发射对气象环境因素很敏感,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两位宇航员

中国民营航天前途光明,道路漫长

SpaceX载人试飞首秀成功,中国民营航天距离SpaceX差距有多大?如何追赶?

“中国与SpaceX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处于起步阶段,投资相对较少,缺乏大胆创新。”黄志澄认为,中国民营航天前途光明,但道路非常漫长,民营航天短时期内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概念范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与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一同并列为信息基础设施。“把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这个大工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民营航天公司做地面终端设备、补网发射等。”黄志澄表示。

庞之浩认为,民营公司有很多优势,除管理效率高,他们敢于使用先进技术、不怕失败。因此要鼓励民营公司、能允许失败。“政府应给予宽松环境,不断迭代出台相关规定,允许技术人才流动,鼓励强强联合、做大做强。”

中国航天发展目前以国营航天公司为主力。黄志澄表示,因此SpaceX的成功,对中国的最大作用是促进国营航天公司的改革,包括多年来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

科学活动以发现为核心,技术活动以发明为核心,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技术创新尤其是工程创新,其关键是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黄志澄表示,SpaceX一直在这两方面寻求平衡。SpaceX的主要技术骨干来自传统的航天公司和硅谷的信息技术公司,也有来自于NASA。为了使团队保持创新能力,SpaceX一直尝试着精简组织架构、省略更多的规范、去除不必要的过程管理。

公司内部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部门划分。各领域的员工都可以平等地参与技术研讨、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火箭推进、材料、结构、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工程师们,都集中在一个办公室里,因此,他们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可随时面对面解决。

“事实证明,管理的扁平化,不仅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保证了整个研发工作团队的效率,而且也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黄志澄表示。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