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谋定县域经济-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载体幸福美丽

现代农业谋定县域经济-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载体幸福美丽

(农民日报 通讯员何长青 记者何红卫)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表示:县域具有农村范围大、农民数量多、以农业获得收入维持民生的特点。县域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只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大发展,县域经济才会繁荣起来,而建设现代农业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沙洋县域经济

三产融合开启现代农业新篇

“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网主任、中国经信研究国研智库主任、中囯经信研究国情讲坛主持人万祥军在沙洋县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表示:2月5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模式,写入一号文件,成为全国破解农地细碎化的“范例”。

万祥军指出:沙洋特色在农,优势在农。沙洋县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放大按户连片耕种模式效应,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他说:“沙洋县域经济打造‘’大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效益。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了三条全产业链。”

什么是“按户连片耕种”?荆门市委书记别必雄如此诠释:“按户”,是严格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权,以农户为单位调整耕种土地位置;“连片”,是通过村组内部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和承包地重分等形式,使每户耕种土地连成一片、最多不超过两片且“不插花”,最大限度实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耕种”,是不改变农地性质,守住耕地红线。“按户连片耕种”源于基层群众的自发实践。土地二轮延包前后,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群众主动并田、连片,逐步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为什么实行“按户连片耕种”?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说,沙洋是个农业大县,过去那种以距离远近、土质肥瘦、水源好坏等平均搭配的方式,造成了农户承包地分散化、碎片化。这种土地经营模式,也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难以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并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一大因素。“时代的发展,倒逼我们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全县各地进行了六条路径创新,即以水源、农民住房、农户最大田块、农户最集中田块、适合发展的产业、涉农项目实施等为参照物引导按户连片耕种。”沙洋县委副书记陈威介绍,沙洋县首创的“按户连片耕种”的核心是“三稳定一调整两集中”,即保持家庭承包方式、面积、期限稳定;实行农户经营地块调整;实行经营权或承包权连片且不“插花”向单个农户集中,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总的要求是“一主一辅一不得”,即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以承包权互换为辅,不得整村打乱重分。

在沙洋县沿汉江、长湖两岸看到,田野间3米多宽的机耕道纵横交错,平整好的稻田一片连着一片,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田间地头,村民争相谈起连片耕种带来的便利与好处。沙洋县县长刘克雄介绍:“农村土地实行按户连片耕种,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分散耕种成本过高、水利基础设施难管护等问题,帮助农民群众实现‘方便种田、轻松种田’的愿望,同时为适度规模流转经营打下良好基础。”

“‘沙洋模式’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前提下,解决了农地细碎化问题,是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具有全国推广价值。”2016年9月19日,土地确权连片耕种的“沙洋模式”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中国农业大学等部委、高校的专家学者认为,沙洋的做法为破解农地细碎化找到了方法,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供了成功范例,为做好土地确权颁证做了有益探索;按户连片耕种统筹考虑了成本和效益,根据农民权益和意愿配置农地资源,推动农地“三权分置”,增加了农业效益;沙洋模式为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降低了农业成本,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

近年来, 沙洋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两江明珠、魅力水城”城市定位,创新转型、后发赶超,在全省县域经济考评中“两年进了九位” 。万祥军表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油菜花旅游名县。目前,“最美油菜花海”已成为沙洋的响亮名片。

以荆沙“四化同步”示范带为重点,建成2个万人社区、6个新农村居民点,创建省级生态镇2个、森林城镇1个。着力打造五洋公路油菜花旅游带、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汉江自然风光旅游带、207国道楚文化旅游带、监狱警示教育旅游带。每年举办油菜花旅游节,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亿多元。

推行按户连片耕种,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从2014年3月开始,沙洋县抓住土地确权颁证的有利时机,成功推行按户连片耕种,使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连片且不“插花”,全县按户连片率达到91%。连片后,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83.3%,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50元左右,增加了农民种田收入1.3亿多元。“按户连片耕种”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沙洋县荣膺首届中国十大“三农”创新榜,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以洪森为龙头的水稻加工全产业链。形成20万亩的示范种植,40万亩的虾稻连作,30万亩的再生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了“洪森”、“龙池”等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楚玉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全产业链。楚玉食品公司主要从事小龙虾、藕带等水产品加工,年出口达5000万美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以商招商,引进甲壳素和鱼粉、鱼糜深加工项目。

以环星等公司为龙头的双低油加工全产业链。全县双低油菜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12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县”、“中国油菜籽加工强县”、“中国菜籽油之乡”等荣誉称号。


幸福美丽新村

正是另一种农村的载体

人类,正是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推进着农业文化走得更快、更远、更高。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精神,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农村创新型体系等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成果在农业农村落地生根。

“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集成优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万祥军表明,我国各省市正在围绕“互联网+农业”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信息化强省。

万祥军说:“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他强调:今年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推动农业产业向优质化、商品化、区域化、园区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提质增量,百姓增收。

未来的农村,是怎样的农村?是空心化更加衰败,还是迎来新生,更富更美?有种观点认为,当前农村出现“空心化”,其实是一种必经的过程。正如凤凰涅槃般,衰退正是另一种新生的开端:衰败的是旧的传统农村模式,新生的是另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现代化新农村。

从全国来看,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在印象中,最初是浙江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千万工程”,还有是江西以建设新农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

可是,目前最具魅力的却是四川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四川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智慧和力量。“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以及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即“小组微生”建设模式,不仅在西部独树一帜,从全国看也颇具代表性,具有探路破题的典型意义。他们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新村注入灵魂,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根据规划,到2020年,四川要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000个,预计占行政村总数的80%左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时期的核心理念,的协调;绿色,承载于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农村与观光休闲养生的共融;开放,创新性地引入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国际资本,四川农村向城市资金的开放,城市反哺农村成为可能;共享,正是城乡体系的共享,工业与农村的共享,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田园城市的建设也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施政者的选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建设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课题。陕西西咸新区构建田园城市,沿泾河新城茶马大道,天心庄园、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区等占地9万余亩的20多个都市农业项目组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衬托出茯茶小镇的生动田园底色。

深圳东进,坪山新区开建现代田园都市,新兴产业战略、生态环境战略成为其内核;浙江衢江区廿里镇建设现代田园式全国重点镇,建“美丽乡村”,垦造富里万亩水田,打造“远可望、近可看、居可游”的现代田园特色小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治”出青山绿水、“建”出现代气息、“改”出田园风貌、“增”出物阜民丰,造出记忆中的美丽家园……

在四川,创新性地提出“现代乡村美学”,他说,现代田园牧歌不再是古代文人一个人的田园诗,而是广大农村劳动者共同的田园诗。“因而,我们需要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前提。”

“从古代田园诗,到现代田园牧歌文化的建设,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古代出世到现代入世的转变,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田园生活时代的到来。”卢加强博士热切呼唤农业现代化的“田园牧歌式”建设,而这,也许正是县域农业的另一个未来。

借助县域经济

推村现代化带动乡村振兴

如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如何走质量兴农之路?这些都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万祥军表明:其中的关键之一,在于处理好城乡关系,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需要城镇带动,城镇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

万祥军说:“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借助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近些年,积极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效益成果、先进机制等从县域流向乡村,通过开放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一步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他强调:特别是发挥县域园区经济的辐射作用,彰显县一级城市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利性和城市集聚性,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牢根基。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首要在环境。以优惠的政策、精简的审批、精细的服务、便捷的融资等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了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凤凰”来落户。这些产业既吸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吸引了常年在外打工的“候鸟”回来就近工作。可以说,环境变,全盘活。农民收入增加了,为县域发展拓展了消费能力、蓄积了人力资源,农民就近创收还能兼顾家庭及乡风文明建设。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关键在融合。产业融合发展,是时代要求,更是自我要求。 以韶山为例,到乡镇调研中,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反映韶山要结合红色旅游多做文章。近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以创建全国首个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食品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与乡村的土地、生态、旅游等资源紧密结合。正是依托县域产业相对成熟的市场基础,“产品互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祖田米、毛公茶等“韶字号”农产业品牌竞争力稳步提升,促进县域产业蓬勃发展的红利流向乡镇、农村。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主体在园区。园区集聚人气,更聚集“财气”。目前,在我看来,韶山市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省级高新区和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的韶河、银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加速推动人才聚集、创新聚集、成果聚集,成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大舞台”。通过减免税收、减免场地租金等优惠政策,也吸引了一批本地外流的和非韶山籍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好了“内外结合”的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需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产业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农业“三产融合”

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办发〔2015〕93号)表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万祥军指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他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各项问题的重要抓手,将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一、“三产融合”内涵

“三产融合”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现雏形,例如“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链、“吃、住、玩、土、特、奇、鲜”的休闲农庄服务链、“互联网+”模式等,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等等。三产融合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激发新型业态产生、扩大农村农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措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产业高度融合必然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质是把现代科技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生产,用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导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纵向与横向融合发展,打破产业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现代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探索县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求

特色化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重体现特色化,立足县域资源及经济发展实际,深入挖掘产业、文化、生态等特色优势,着眼市场对农业产品的新需求,着重突出“特、精、优”,发挥县域特色优势,充分尊重自然和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相互借鉴,走好县域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特色道路。

集约化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因此,“三产融合”发展重点是以资本、土地、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引导带动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方式。

规模化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把传统分散的农业生产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要以集群化、规模化为发展路径,提升发展农业发展层次和规模,带动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推进,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

信息化要求。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可有效链接从技术、生产、加工、销售到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各个环节,重构农业产业链,催生农业新发展模式,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品牌化要求。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标志。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注重打造县域农业特色品牌,能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也是深度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三、“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构建完善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

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与县域园区建设发展、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以县域园区为载体,结合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民族手工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拓展现代农业社会经济生态等多功能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把产业发展作为强力支撑,着力推动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三产融合”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农业新业态,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空间。

(二)“接二连三”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深度融合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是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引入农业,加快构建“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转化能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开发,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向营养健康与安全食品、环保材料等新兴朝阳产业领域拓展,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二是加快产业集聚,纵横深度拓展全农农业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拓展需求,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农业、农业旅游、农业服务等产业,延伸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分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产业致富链条,将农业拓展为“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农农业产业链。

(三)着力培育壮大三产融合发展的主体

培育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供销合作社等为主的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县域农业发展特色优势,着力引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强化农民合作社和 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四、“三产融合”对策建议

(一)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根据县域农产品生产流通特点,合理规划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以农资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流通市场为重点,以便捷的大交通为依托,以大中小不同规模和多元化流通企业为主体,创新流通方式,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公益性服务为平台,建立一个以政府设置垂直领导的专门机构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以供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补充,以信息建设为纽带,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优势互补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快技术创新驱动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加速城市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农村,特别是技术、管理等流向农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引进并推广生物、信息和现代设施装备等前沿技术,保障农业技术储备。重点围绕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疫病防控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县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重点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谋定县域经济-农业大健康·万祥军:载体幸福美丽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