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河北涿州岐沟村(岐沟关)

五绝 · 岐沟关古八景
古隘岐沟景,千年俏傲花。在这里插入代码片
无须涂重墨,故事耀中华。

注: 岐沟关,位于京畿天下第一州西南四十里处,素有“雄关险隘”之称。上古称府,唐筑城设关,城外有许多古文化遗址,古代从涿州进攻北京必须先攻占岐沟关。辽称“易州”,元改镇,清乾隆改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留下了诸多名胜载入史册。下面是“岐沟关古八景”。

康熙—同治版《涿州志》,多处录古迹岐沟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古隘雄关 —— 岐沟关古八景(1)。唐昭宗在岐沟河东岸筑城设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庙书朗—— 岐沟关古八景(2)。岐沟关衙门,辽?易州刺史衙门,元改文庙,称“夫子爷庙”。清入关“跑马圈地”一度强占为礼王爷府,康熙智擒鳌拜废除圈又恢复,乾隆更削弱王权改岐沟村。七十年代前一直是学堂,书声朗朗。因州刺史称“府君”,故也俗称府君爷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鼓楼点将—— 岐沟关古八景(3)。筑关城内街中建钟鼓楼,报时打更,调兵遣将。俗称“阁儿”[gǎo ér]。当年是大台阶上高台阁楼,五十年代初,由村里戏剧爱好者,义务打工以劳换砖,曾一度改建成戏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玉佛经幢—— 岐沟关古八景(4)。唐筑城毕,立汉白玉质石幢铭文以示功德,后各代大事、寺庙传经、免赋税、记录地震自然灾害、重修等也有记。是研究“契丹藏”的唯一物宝,现收藏涿州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紫藤缠槐—— 岐沟关古八景(5)。涿州志》记 “佑圣寺,在州西南四十里的岐沟村,内生紫藤缠附于槐,一本数枝圆径三寸,高六七丈,春夏生花,甚可观玩。”可见此寺庙修建年代久远,大体是唐朝晚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安乐拱桥—— 岐沟关古八景(6)。此桥建于唐朝,筑城掘河建桥,桥宽十余米,渡船行车,甚是通达,堪称涿州第一石拱桥。萧太后与高怀德在此大战,高怀德战死安乐桥,杨家将十五回:曹彬部兵征大辽 怀德战死岐沟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八卦奇沟—— 岐沟关古八景(7)。岐沟河宽千余米,河道内又凸出大小不均土丘数处,大的数十亩,小的亩余,河水泛滥时像乌龟浮水,地形奇特,人称“王八盖儿沟”,战时布阵,神出鬼没,故有“八卦阵”之称。河岸有多处“夏商部落群”遗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音乐闹春—— 岐沟关古八景(8)。岐沟音乐会”起于明朝,多次参加省、县汇演,六十年代河北广播电台录制播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乾隆版《涿州志》开篇“尾宿天险祁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岐沟关,是一个故事很多的地方。上古就是拒马河畔山顶洞人择水草而居的栖息之地,那里有很多夏商部落群遗址,春秋战国汉唐宋的铜箭镞瓦陶碎片,随处可见。公元901年,唐昭宗为抵御外患,在岐沟河东岸设关筑城,史称岐沟关。从此在这里,发生过数起影响中国社会进程和促进时代进步的历史大事件。在这里曾有过多个涿州第一,涿州第一石拱桥,涿州第一行宫,涿州第一村建文庙等。特别是宋辽之大战的“岐沟关之战”,形成了华夏最早的“一国两制”局面,造就了百年无战事的民族融洽、边贸繁荣、农牧发展、文化奇葩的良好历史契机。宋辽“岐沟关之战”是中国十大经典战例载入史册,也是涿州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六大事件之一,浮雕展现在涿州博物馆“擎天柱”上,岐沟辽代称易州。近代史有《直皖大战岐沟肉搏战》,更红色历史,更录入《涿州革命史》书,涿州最早的抗战武装“联庄会”,“岐沟伪军中队反正”,“岐沟土改运动”,更著名的是“涞水战役岐沟狙击战”,晋察冀大军的独一旅,在曾美旅长率领下住岐沟,指挥部队击溃了傅军王牌35军军部,迫使军长鲁英麟自杀身亡。林彤县长组织村民配合留守人员,击退企图挽救傅军的暂17师第二团和新骑4师,为和平解放北平奠定了基础,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书写了壮丽的诗篇。
这里也是涿州古迹最多的村子,曾有六座寺庙,福佑寺、开化寺、真武庙、菩萨庙、关帝庙和夫子爷庙,六七十年代都可见遗址。岐沟“唐经幢”,今是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耸立馆内沾尘影覆众目瞠,成为国家研究契丹藏的唯一史物,受到国内外文史专家的关注,极其珍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保护古城遗址,先祖早有遗训。早在道光二十五年,就竖起了“护城戒赌碑”,告戒后人要保护古城不得破坏,出行要以道而行。之所以与“戒赌”一起写,是说破坏城垣同赌博一样是不可容忍的。这块护城碑,今天收藏在涿州博物馆,彰显在“石艺通灵”的展厅内。 以上史事,均在《续资治通鉴》、《汉书》、《二十四史·辽史》、《水经注》、《涿州志》、《涿县志》、《涿州革命史》、《烽火平西》、《保定文史资料选辑》、《涿州文史资料》等史书中载录。护城戒赌碑史料,由原博物馆长杨卫东老师提供,岐沟文化名人李文哲著有《古今岐沟》一书,亦有较详实的记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道光二十五年“护城碑”铭文拓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涿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岐沟唐经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伪中队长李春芳,岐沟反正奔明光。
日寇围剿根据地,烧杀抢掠汉奸伥。
平西军民反扫荡,浴血奋战保家乡。
良心发现枪口转,前沿倒戈报国殇。

注:在我的家乡岐沟关,发生过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文史专家赵海声写的《敌工工作和李春芳岐沟反正》,已录入涿州革命史,平西烽火等书籍。这也是岐沟颇具影响的历史大事件,至今进村的影壁上铭文以记。
1940年秋,日寇对我平西抗日根据地大扫荡,伪军汉奸助纣为虐,首受其害的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屏障“涞涿县”。我活动在岐沟村东面贾庄、常村一带的“涞涿独立营”被打垮,驻守岐沟的抗日八路外围武装“联庄会”被缴械,根据地大大缩小,平西抗战到了极其艰难的阶段。

但涞涿人民浴血抗敌,抗日政府在王巍(朴一禹 朝鲜人)县长的领导下,多方位开展武装斗争,并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把瓦解伪军作为同武装斗争同等的斗争任务来抓。为了反围剿,重整抗日队伍,壮大抗日力量,退进山里的“涞涿县”政府,一方面把突围出来找到的“涞涿独立营”和“联庄会”的人员,整顿改编成“涞涿基干大队”。重组后的“涞涿基干大队”,人员士气很高。因为肖炳林(涿州泽畔村人,后任平西独立团长,北京离休)、董一欧(新城台中旺村人,后任涞涿县长,广西南宁副省级离休)、郭宗善(东北人落户涿州东古丘村,41年秋季反扫荡壮烈牺牲)、何才(后任游击队长,高碑店市离休)等领导都是被日伪扫荡打惨了,被赶出家乡“窝”的,报仇心切,主动请缨打回去。另一方面实施攻心战术,瓦解伪军,消弱敌人。

1941年6月,正值日寇对平西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后,日伪军两万多人,又在侵华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对大清河一带的平西、冀中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式的大扫荡,实行铁壁合围,使路西、路东涞涿县抗日根据地,又遭受严重破坏,形势十分严峻。
1941年6月1日,“驻防岐沟的伪军中队长李春芳,在我涞涿抗日政府的秘密策反下,毅然反正,率部三百多伪军弃暗投明,奔赴解放区,壮大了平西军民的抗日力量,在涿州和邻县的伪军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涿州革命史第四章第六节“敌工工作和李春芳反正”(引自《涿州人民革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P110—114)。
父亲郑君(郑福顺 :“涞涿县”政府秘书),作为岐沟村人参与了策反此事,常给我讲这段传奇故事。在日伪猖獗扫荡之时,驻守岐沟的伪军前沿反正,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个事件,是李春芳老前辈的英雄壮举,也是历史名村岐沟关的一段光辉的革命史诗,成为佳话,至今在燕赵大地广为传颂。
革命前辈李春芳(辽宁凤城县李家堡子村人,生于1909年),反正后到涞涿县任敌工部副部长。由于王巍县长41年初到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6月的策反领导是许烈县长。许烈:黑龙江五常人,解放后曾任中央司法部副部长。许烈县长41年6月底调平北(现张家口地区)的龙赤县任抗日政府县长,1942年初李春芳也调张家口地区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去安东省,通化等地公安局任职参加解放战争。解放后到辽西工作,后离休,1987年12月逝世,享年78岁。

古隘岐沟隆孔庙,
偏村重教世珍奇。
曾经刺史王爷府,
元改书堂学子怡。
长凳方桌乡调咏,
春秋论语朗声漪。
更朝换代师于此,
时下沧桑已是弥。
注:岐沟文庙。在我的家乡岐沟村西城内西大街路南,曾有一处宏伟的殿式建筑——文庙(俗称夫子爷庙),那是我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周围村七十岁以上的多在此学堂念书。解放前后本村李森(村里称李秀才)、肖忠瑞、孙士奎和孙家疃村的李文清,先后在学堂任教。此建筑六、七十年代保存尚完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村有文庙,极其珍贵,在涿州也仅有此一处,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

我所知,文庙一般都是只有州、县府所在地才有。路的北面是关帝爷庙,文武相对,展示着古关崇尚文化礼仪的悠久文明。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建筑坐北朝南,高大的门楼朝南开,上去高高的台阶,走过山门,下了台阶,迎面是高大的影壁,从青砖铺地的路绕过去,中间是宽宽的砖路直通北大殿的台阶,高台阶上面是三间大殿——“大成殿”,殿内墙壁上,隐约可见穿着宽大服装的孔子画像,两边是他的弟子。院内路的两旁耸立着高大的松树,两面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门后还有厨房和储物间等建筑。

正殿的西面是校长和老师办公的地方,正殿的东面,东西配殿是我们念书的教室,当时是方桌长凳,我们写字用的是石板石笔,带着砚台毛笔描大仿。山门外是一块空旷的场地直达南城根,也就是操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村里也有俗称“府君爷庙”的,据考究也对,我知道,此处不是为某名人建的。“府君”者,一解释,汉代对太守的尊称,后沿用,郡长官,州刺史尊称“府君”。百姓对官员或圣人都称爷,如县官是县太爷,州官称府君爷,关公称关老爷,孔子称夫子爷。因岐沟关上古称府,唐设关,筑城墙,这里就是关镇守衙门。

岐沟关辽称“易州”(见续资治通鉴),刺史刘禹。后有大辽统军使萧托古镇守与大宋对垒,现村中肖姓大户,许是当年后裔。著名的“岐沟关之战”,宋曹彬大败再无反手之力。辽主圣宗和萧太后住在岐沟此处行宫,辽名将耶律休哥因此战大胜封“宋国王”。这里是州刺史衙门,百姓对古建都叫“庙”,数代相传,所以这里也称“府君爷庙”无可非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元朝灭宋辽金,岐沟关之易州改称岐沟镇,衙门不复存在。有志之士将这里改成“文庙”,尊孔圣建学堂。清朝入关跑马圈地,这里曾被礼王府霸占,成了王爷府,我家就是礼王府佃户,有老契为证,岐沟至今旗人众多。我的老朋友著名警事作家李焕志就是礼王府后裔,我常与他玩笑,我是你家佃户,不过他们只是为王府收租的,后也是贫下中农。后康熙制服鳌拜,废除圈地制度。乾隆更是削弱王权,改岐沟镇为岐沟村。这座建筑又恢复“文庙”,民国间依旧学堂。这就是历史的演变。

而今岐沟建有现代化的小学校,作为纪录沧桑历史的古迹,令人回味无穷。莘莘学子,看后不知有何感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岐沟古隘乃雄关,
唐宋至今千百年。
遗址残垣悠悠在,
征杀故事慢慢传。
堪称国宝恐遭毁,
碑训先人立眼前。
后辈当如眸眼护,
珍稀古迹永留传。
注:岐沟关,古城建于唐,辽称易州(东易州),著名的辽宋“岐沟关之战”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战役之一,也是涿州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六大事件之一,浮雕已刻在涿州博物馆大厅,《杨家将演义》十五会“曹彬部兵征大辽 怀德战死岐沟关”是耶。清·道光二十五年立有“护城戒赌碑”,现存于涿州博物馆。资料由涿州博物馆馆长、教授级研究院杨卫东斯文提供。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