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真假BGP?互联会教你
BGP双线的优势?如何辨别真假BGP双线?近年来,提到双线多线主机托管,我们经常会看到单IP单网卡双线、双IP双网卡双线等等词汇,尤其是一种叫做BGP路由的双线多线新技术频繁出现。那么,BGP双线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要讨论它的真实性?互联IDC为大家而来。我相信站长们在托管服务器或者选择虚拟主机的时候,提供商都会说他们的机房是双线机房,以保证你的站点访问速度。那么这里所谓的双线机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提高站点访问速度呢?一般来说,小机房所谓的双线,其实就是单个IP双线。在服务器上设置一个网通或电信IP,路由设备决定数据包是通过电信网还是网通网发送。该方案可以提高网通用户和电信用户的跨网访问速度,解决了双IP双线路在服务器上设置路由的问题。但由于IP地址是网通或者电信的IP,访问用户在发送请求包时不会自动确定最佳路由。所以这种方案只是半双线妥协方案,是一种过渡形式。真正的双线机房指的是BGP机房。BGP(边界网关协议)主要用于互联网AS(自治系统)之间的互联。BGP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路由的扩散,选择最佳路由。中国网通、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以及一些大型民营IDC运营商都有AS号,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也大多使用BGP协议与其AS号实现多线互联。使用该方案实现多线互联,IDC需要在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或APNIC(亚太网络信息中心)申请自己的IP地址段和AS号,(特别说明:目前国内互联技术公司同时是APNIC和CNNIC的成员),然后通过BGP协议将该段IP地址广播到其他网络运营商的网络。使用BGP协议进行互联后,网络运营商的所有骨干路由设备都会判断到IDC机房IP段的最佳互联路由,从而保证不同网络运营商用户的高速接入。什么是BGP协议?BGP(边界网关协议)是一种在自治系统之间动态交换路由信息的路由协议。自治系统的经典定义是在管理组织控制下的一组路由器,这些路由器使用IGP和通用度量将消息转发到其他自治系统。术语自治系统在BGP中用于强调自治系统的管理为其他自治系统提供了统一的内部路由计划,这为那些可以通过它到达的网络提供了一致的描述。网关协议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通信的外部网关协议,作为EGP的替代。网络的可达信息在BGP系统之间交换。该信息包括自治系统中的所有路径,因为数据必须通过这些路径才能到达这些网络。通过这些信息构建自治系统链路图,然后根据链路图删除路由环,制定路由策略。使用BGP双线方案有以下优点:1 .服务器只需要设置一个IP地址,最佳接入路由由网络上的骨干路由器根据路由跳数等技术指标确定,不会占用服务器的任何系统资源。服务器的上下行路由可以选择最佳路径,因此可以真正实现高速单IP双线接入。2.由于BGP本身具有冗余备份和环路消除的特性,当IDC服务提供商拥有多条BGP互联线路时,可以实现路由的相互备份,当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路由会自动切换到其他线路。3.使用BGP还可以使网络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可以将IDC网络与其他运营商互联,轻松实现单IP多线,让互联运营商的所有用户快速访问。这是双IP和双线无法比拟的。虽然BGP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种解决方案需要IDC提供商在设备和带宽上的大量投入,并且技术复杂,所以目前这种解决方案只被国内实力较强的专业IDC服务商使用。综上所述,以上两条线的实现方式各有利弊。双IP双线成本低,但网络不够稳定,占用大量服务器资源。常见的单IP双线只达到部分双线的效果,所以访问速度并不好。CDN方法在静态网页上效果较好,但在交互式网页上效果不理想。BGP单IP双线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是最好的实现方式。然而,在中国采用这种方案的IDC服务商很少。如果BGP单IP双线能结合CDN加速,那就有可能了。
玩游戏时网络波动是怎么回事?
就是链接不稳定,可能是当地运营商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服务器本身就不足稳定。如果是运营商的问题建议使用网络加速器。
这里浅谈一下,加速软件的工作原理,普及下加速软件的知识,让网民在选择上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至于盲目选择导致损失。其实加速软件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VPN技术,用户通过一台登陆服务器用加速软件商提供的账号密码拨号登陆到一台具有双线带宽的服务器上(专业术语叫:节点服务器)并与之建立连接并改变当前(即本机的上网环境)网络环境。在访问的时候,将本机访问的目标(例如:一个网址)通过节点服务器转发一次,从而完成加速效果。我这里,再引用一个实例,浅显通俗的说明一下:
用户定义
用户终端电脑定义为:“UserComputer”、所在城市为:“广西桂林”、所使用的网络为:“网通ADSL宽带”;
用户要打开网通地址的一个网站定义为英文单词:“web”、游戏服务器所在城市为“江西南昌”、网站服务器接入运营商为“江西电信”;
加速软件
某一台网络加速器登陆服务器定义为:“LoginServer”、所在城市为“上海”、接入运营商为“电信、网通双线”、多线路接入技术为“BGP4”;网一加速器核心服务器定义为英文单词:“CenterServer”、所在城市为“北京”、接入运营商为“电信、网通、铁通、移动、联通、教育网多线”、多线路接入技术为“BGP4”;
某一台网一速器节点服务器定义为英文单词:“VpnServer”、所在城市为“南京”、接入运营商为“电信、网通双线”、多线路接入技术为“双线双网卡双IP”、接入电信线路的网卡定义为“Port_A”、接入网通线路的网卡定义为“Port_B”。
路由器在设置LSP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一、LDP通过检测会话连接上传输的LDPPDU来判断会话的完整性 ,LSR为每个会话建立一个生存状态定时器,每收到一个LDPPDU时刷新该定时器,如果在收到新的LDPPDU之前定时器超时,LSR认为会话中断,对等关系失效。LSR将关闭相应的传输层连接,终止会话进程。
二、在MPLS域中建立LSP也要防止产生环路 ,LDP环路检测机制可以建立LSP环路的出现,并避免标签请求等消息发生环路。
1、在传递标签绑定的消息中包含跳数信息,每经过一跳该值就加一,当该值超过规定的最大值时认为出现环路,终止建立LSP过程。
2、在传递标签绑定的消息中记录路径信息,每经过一跳,相应的LSR就检查自己的ID是否在此记录中。如果没有,将自己的ID添加到该记录中,如果有,说明出现了环路,终止建立LSP过程。
三、MPLS还支持基于约束路由的LDP机制, 所谓CR-LDP,就是入口节点在发起建立LSP时,在标签请求消息中对建立LSP路由附加了一定的约束信息,这些约束信息可以是对沿途LSR的精确指定,即逐一指定建立LSP上的LSR,此时叫严格的显式路由,相对应的我们也可以是对选择下游LSR的模糊限制,即只指定建立LSP上的个别LSR,此时叫松散的显式路由。
四、LDP通过逐跳方式建立LSP时, 这里我们注意的是要利用沿途各LSR路由转发表中的信息来确定下一跳,而路由转发表中的信息一般是通过IGP、BGP等路由协议收集的。但是,LDP并不直接和各种路由协议有关联,只是间接使用路由信息。
五、LDP是专门用来实现标签分发的协议 ,但LDP并不是唯一的标签分发协议,对BGP、RSVP等已有协议进行扩展,也可以支持MPLS标签的分发,MPLS的一些应用也需要对某些路由协议进行扩展。
六、资源预留协议RSVP经扩展后可以支持MPLS标签的分发, 同时,在传送标签绑定消息时,还能携带资源预留的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LSP可以具有资源预留功能,RSVP协议的扩展主要是在其Path消息和Resv消息中增加新的对象,这些新对象除了可以携带标签绑定信息外,还可以携带对沿途LSR寻径时的限制信息,从而支持LSP约束路由的功能。
虚拟IP技术如何实现?
ip就是网际互联协议,支持的有4个协议:ARP,RARP,ICMP,IGMP
1.网络互连
把自己的网络同其它的网络互连起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向网络发布自己的消息,是网络互连的最主要的动力。网络的互连有多种方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网桥互连和路由器互连。
1.1 网桥互连的网络
网桥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二层,即链路层。完成数据帧(frame)的转发,主要目的是在连接的网络间提供透明的通信。网桥的转发是依据数据帧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来判断一个帧是否应转发和转发到哪个端口。帧中的地址称为“MAC”地址或“硬件”地址,一般就是网卡所带的地址。
网桥的作用是把两个或多个网络互连起来,提供透明的通信。网络上的设备看不到网桥的存在,设备之间的通信就如同在一个网上一样方便。由于网桥是在数据帧上进行转发的,因此只能连接相同或相似的网络(相同或相似结构的数据帧),如以太网之间、以太网与令牌环(token ring)之间的互连,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帧结构不同),如以太网与X.25之间,网桥就无能为力了。
网桥扩大了网络的规模,提高了网络的性能,给网络应用带来了方便,在以前的网络中,网桥的应用较为广泛。但网桥互连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个是广播风暴,网桥不阻挡网络中广播消息,当网络的规模较大时(几个网桥,多个以太网段),有可能引起广播风暴(broadcasting storm),导致整个网络全被广播信息充满,直至完全瘫痪。第二个问题是,当与外部网络互连时,网桥会把内部和外部网络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网,双方都自动向对方完全开放自己的网络资源。这种互连方式在与外部网络互连时显然是难以接受的。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网桥只是最大限度地把网络沟通,而不管传送的信息是什么。
1.2 路由器互连网络
路由器互连与网络的协议有关,我们讨论限于TCP/IP网络的情况。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中的第三层,即网络层。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定义的“逻辑”上的网络地址(即IP地址)来区别不同的网络,实现网络的互连和隔离,保持各个网络的独立性。路由器不转发广播消息,而把广播消息限制在各自的网络内部。发送到其他网络的数据茵先被送到路由器,再由路由器转发出去。
IP路由器只转发IP分组,把其余的部分挡在网内(包括广播),从而保持各个网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组成具有许多网络(子网)互连的大型的网络。由于是在网络层的互连,路由器可方便地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只要网络层运行的是IP协议,通过路由器就可互连起来。
网络中的设备用它们的网络地址(TCP/IP网络中为IP地址)互相通信。IP地址是与硬件地址无关的“逻辑”地址。路由器只根据IP地址来转发数据。IP地址的结构有两部分,一部分定义网络号,另一部分定义网络内的主机号。目前,在Internet网络中采用子网掩码来确定IP地址中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子网掩码与IP地址一样也是32bit,并且两者是一一对应的,并规定,子网掩码中数字为“1”所对应的IP地址中的部分为网络号,为“0”所对应的则为主机号。网络号和主机号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IP地址。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IP地址,其网络号必须是相同的,这个网络称为IP子网。
通信只能在具有相同网络号的IP地址之间进行,要与其它IP子网的主机进行通信,则必须经过同一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或网关(gateway)出去。不同网络号的IP地址不能直接通信,即使它们接在一起,也不能通信。
路由器有多个端口,用于连接多个IP子网。每个端口的IP地址的网络号要求与所连接的IP子网的网络号相同。不同的端口为不同的网络号,对应不同的IP子网,这样才能使各子网中的主机通过自己子网的IP地址把要求出去的IP分组送到路由器上。
2.路由原理
当IP子网中的一台主机发送IP分组给同一IP子网的另一台主机时,它将直接把IP分组送到网络上,对方就能收到。而要送给不同IP于网上的主机时,它要选择一个能到达目的子网上的路由器,把IP分组送给该路由器,由路由器负责把IP分组送到目的地。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由器,主机就把IP分组送给一个称为“缺省网关(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缺省网关”是每台主机上的一个配置参数,它是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路由器转发IP分组时,只根据IP分组目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选择合适的端口,把IP分组送出去。同主机一样,路由器也要判定端口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网,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组通过端口送到网络上,否则,也要选择下一个路由器来传送分组。路由器也有它的缺省网关,用来传送不知道往哪儿送的IP分组。这样,通过路由器把知道如何传送的IP分组正确转发出去,不知道的IP分组送给“缺省网关”路由器,这样一级级地传送,IP分组最终将送到目的地,送不到目的地的IP分组则被网络丢弃了。
目前TCP/IP网络,全部是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Internet就是成千上万个IP子网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的国际性网络。这种网络称为以路由器为基础的网络(router based network),形成了以路由器为节点的“网间网”。在“网间网”中,路由器不仅负责对IP分组的转发,还要负责与别的路由器进行联络,共同确定“网间网”的路由选择和维护路由表。
路由动作包括两项基本内容:寻径和转发。寻径即判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由路由选择算法来实现。由于涉及到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和路由选择算法,要相对复杂一些。为了判定最佳路径,路由选择算法必须启动并维护包含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其中路由信息依赖于所用的路由选择算法而不尽相同。路由选择算法将收集到的不同信息填入路由表中,根据路由表可将目的网络与下一站(nexthop)的关系告诉路由器。路由器间互通信息进行路由更新,更新维护路由表使之正确反映网络的拓扑变化,并由路由器根据量度来决定最佳路径。这就是路由选择协议(routing protocol),例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和边界网关协议(BGP)等。
转发即沿寻径好的最佳路径传送信息分组。路由器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判明是否知道如何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路由器或主机),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发送分组,通常将该分组丢弃;否则就根据路由表的相应表项将分组发送到下一个站点,如果目的网络直接与路由器相连,路由器就把分组直接送到相应的端口上。这就是路由转发协议(routed protocol)。
路由转发协议和路由选择协议是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前者使用后者维护的路由表,同时后者要利用前者提供的功能来发布路由协议数据分组。下文中提到的路由协议,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路由选择协议,这也是普遍的习惯。
3.路由协议
典型的路由选择方式有两种: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静态路由是在路由器中设置的固定的路由表。除非网络管理员干预,否则静态路由不会发生变化。由于静态路由不能对网络的改变作出反映,一般用于网络规模不大、拓扑结构固定的网络中。静态路由的优点是简单、高效、可靠。在所有的路由中,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为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当然,各种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CPU资源。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在网络中动态路由通常作为静态路由的补充。当一个分组在路由器中进行寻径时,路由器首先查找静态路由,如果查到则根据相应的静态路由转发分组;否则再查找动态路由。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3.1 RIP路由协议
RIP协议最初是为Xerox网络系统的Xerox parc通用协议而设计的,是Internet中常用的路由协议。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RIP使用非常广泛,它简单、可靠,便于配置。但是RIP只适用于小型的同构网络,因为它允许的最大站点数为15,任何超过15个站点的目的地均被标记为不可达。而且RIP每隔30s一次的路由信息广播也是造成网络的广播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OSPF路由协议
80年代中期,RIP已不能适应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连,0SPF随之产生。它是网间工程任务组织(1ETF)的内部网关协议工作组为IP网络而开发的一种路由协议。
0SPF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需要每个路由器向其同一管理域的所有其它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广播信息。在OSPF的链路状态广播中包括所有接口信息、所有的量度和其它一些变量。利用0SPF的路由器首先必须收集有关的链路状态信息,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路径。而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仅向其邻接路由器发送有关路由更新信息。
与RIP不同,OSPF将一个自治域再划分为区,相应地即有两种类型的路由选择方式:当源和目的地在同一区时,采用区内路由选择;当源和目的地在不同区时,则采用区间路由选择。这就大大减少了网络开销,并增加了网络的稳定性。当一个区内的路由器出了故障时并不影响自治域内其它区路由器的正常工作,这也给网络的管理、维护带来方便。
3.3 BGP和BGP-4路由协议
BGP是为TCP/IP互联网设计的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它既不是基于纯粹的链路状态算法,也不是基于纯粹的距离向量算法。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其它自治域的BGP交换网络可达信息。各个自治域可以运行不同的内部网关协议。BGP更新信息包括网络号/自治域路径的成对信息。自治域路径包括到达某个特定网络须经过的自治域串,这些更新信息通过TCP传送出去,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为了满足Internet日益扩大的需要,BGP还在不断地发展。在最新的BGp4中,还可以将相似路由合并为一条路由。
3.4 路由表项的优先问题
在一个路由器中,可同时配置静态路由和一种或多种动态路由。它们各自维护的路由表都提供给转发程序,但这些路由表的表项间可能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通过配置各路由表的优先级来解决。通常静态路由具有默认的最高优先级,当其它路由表表项与它矛盾时,均按静态路由转发。
4.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在路由协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算法往往决定了最终的寻径结果,因此选择路由算法一定要仔细。通常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设计目标:
(1)最优化: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
(2)简洁性:算法设计简洁,利用最少的软件和开销,提供最有效的功能。
(3)坚固性:路由算法处于非正常或不可预料的环境时,如硬件故障、负载过高或操作失误时,都能正确运行。由于路由器分布在网络联接点上,所以在它们出故障时会产生严重后果。最好的路由器算法通常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在各种网络环境下被证实是可靠的。
(4)快速收敛:收敛是在最佳路径的判断上所有路由器达到一致的过程。当某个网络事件引起路由可用或不可用时,路由器就发出更新信息。路由更新信息遍及整个网络,引发重新计算最佳路径,最终达到所有路由器一致公认的最佳路径。收敛慢的路由算法会造成路径循环或网络中断。
(5)灵活性:路由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适应各种网络环境。例如,某个网段发生故障,路由算法要能很快发现故障,并为使用该网段的所有路由选择另一条最佳路径。
路由算法按照种类可分为以下几种:静态和动态、单路和多路、平等和分级、源路由和透明路由、域内和域间、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前面几种的特点与字面意思基本一致,下面着重介绍链路状态和距离向量算法。
链路状态算法(也称最短路径算法)发送路由信息到互联网上所有的结点,然而对于每个路由器,仅发送它的路由表中描述了其自身链路状态的那一部分。距离向量算法(也称为Bellman-Ford算法)则要求每个路由器发送其路由表全部或部分信息,但仅发送到邻近结点上。从本质上来说,链路状态算法将少量更新信息发送至网络各处,而距离向量算法发送大量更新信息至邻接路由器。
由于链路状态算法收敛更快,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比距离向量算法更不易产生路由循环。但另一方面,链路状态算法要求比距离向量算法有更强的CPU能力和更多的内存空间,因此链路状态算法将会在实现时显得更昂贵一些。除了这些区别,两种算法在大多数环境下都能很好地运行。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路由算法使用了许多种不同的度量标准去决定最佳路径。复杂的路由算法可能采用多种度量来选择路由,通过一定的加权运算,将它们合并为单个的复合度量、再填入路由表中,作为寻径的标准。通常所使用的度量有:路径长度、可靠性、时延、带宽、负载、通信成本等。
5.新一代路由器
由于多媒体等应用在网络中的发展,以及ATM、快速以太网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网络的带宽与速率飞速提高,传统的路由器已不能满足人们对路由器的性能要求。因为传统路由器的分组转发的设计与实现均基于软件,在转发过程中对分组的处理要经过许多环节,转发过程复杂,使得分组转发的速率较慢。另外,由于路由器是网络互连的关键设备,是网络与其它网络进行通信的一个“关口”,对其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路由器中各种附加的安全措施增加了CPU的负担,这样就使得路由器成为整个互联网上的“瓶颈”。
传统的路由器在转发每一个分组时,都要进行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包括路由查找、访问控制表匹配、地址解析、优先级管理以及其它的附加操作。这一系列的操作大大影响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降低了分组转发速率和转发的吞吐量,增加了CPU的负担。而经过路由器的前后分组间的相关性很大,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往往连续到达,这为分组的快速转发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与依据。新一代路由器,如IP Switch、Tag Switch等,就是采用这一设计思想用硬件来实现快速转发,大大提高了路由器的性能与效率。
新一代路由器使用转发缓存来简化分组的转发操作。在快速转发过程中,只需对一组具有相同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的分组的前几个分组进行传统的路由转发处理,并把成功转发的分组的目的地址、源地址和下一网关地址(下一路由器地址)放人转发缓存中。当其后的分组要进行转发时,茵先查看转发缓存,如果该分组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与转发缓存中的匹配,则直接根据转发缓存中的下一网关地址进行转发,而无须经过传统的复杂操作,大大减轻了路由器的负担,达到了提高路由器吞吐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