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 软科
2019年4月27日下午,北京大学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北京大学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两个阶段分别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龚旗煌、副校长兼总务长王仰麟主持。
会议现场
本次大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大学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主题,进一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研究确定北京大学科技创新总体思路和下一步工作部署,着力谋划科研工作的长远布局,全面提升北京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黄卫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大学是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佼佼者,在120年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希望北京大学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争做高校科技创新排头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人为本,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环境,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黄卫讲话
雷朝滋在讲话中对新时代高校科技任务的新要求和新定位进行了阐释,介绍了教育部对近期高校科研工作的总体部署,并对北大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服务支撑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科教深度融合、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氛围等要求。
雷朝滋讲话
谢心澄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改革措施以及基金委对北京大学的资助情况,希望北京大学能做好配套服务支撑,促进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
谢心澄讲话
许强介绍了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和工作思路,对北大科技创新提出建议,并表示北京市将为北大建设发展持续提供支持和保障。
许强讲话
邱水平代表学校党委提出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把科技创新放在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更大功夫;要进一步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完善学术评价体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校科研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体制。
邱水平讲话
郝平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围绕“三个面向”,坚持以重大原始创新和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导向,通过长期积累和多年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北大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郝平讲话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介绍了近年来北大医学科技创新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副校长龚旗煌总结了北大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并对近期新修订和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了解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陈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罡教授、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分别代表院系和科研团队发言,从院系科研管理、大科学设施、国家奖励培育、医学前沿研究等角度介绍工作思路和经验。
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为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培养智能学科一流人才的主要支撑平台,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数理基础和认知科学基础、智能感知、机器学习、类脑计算、人工智能治理以及智能医疗、智能社会等方面。研究院将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为指导,致力于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智能学科。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如担任人工智能研究院首任院长。
揭牌仪式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梁胜,怀柔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伍建民,昌平区副区长吴彬应邀出席会议。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宝剑,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柴真和教师代表280余人共同参加会议。各学部、院系、实体研究机构、重点科研基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部分教师代表出席会议。
人工智能已成国内顶尖高校的“必争之地”
2017年7月,国务院公开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发展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发力,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截至目前,C9高校均已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其他优质高校,如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已纷纷加入“战场”。甚至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这样在普遍印象中以文科见长的高校,也已在此布局。
软科整理了近年来部分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的情况。不夸张的说,目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国优质大学的“必争之地”。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承担单位,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是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实验室的成立填补了中国类脑智能领域创新能力工程实验室的空白,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2017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这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
紧随其后,2017年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成立,作为深圳校区新工科新建院系之一,致力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工程师以及能够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家。
2018 年 1 月 18 日,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院长毛军发表示,研究院将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这三大要素,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研发新一代机器学习理论与开源软件,结合已有的研究优势及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可扩展计算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基地,引领智能时代事实上的「操作系统」,形成网络环境下超人感知认知能力。
2018 年 3 月 6 日,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本科招生)成立。由周志华教授主持工作,初定本科生招生规模为 60-100 人。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南京市政府合作项目,与计科院、软件学院平级。
2018 年 5 月 5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该院将按照理论、技术、平台、应用 4 个层次,人工智能基础与机器学习、智能控制理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工程、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人工智能应用(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土木、智能金融与商务、智能养老、智能遥感等)8 个方向组建。
2018 年 5 月 16 日,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侧重特种机器人、智慧医学工程、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等方向。
2018 年 5 月 16 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侧重脑认知计算、先进机器学习、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旨在促进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整合和发挥京津冀智力资源优势、推动京津冀智能技术发展、支撑天津智港建设。
2018年6月6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浙大作为之江实验室的“双核”之一,将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以国家重大任务组织为牵引,在解决前沿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融合。
2018年6月28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李兆基科技大楼揭牌成立。研究院以“一个核心、两个融合”作为发展战略,即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研究为核心,积极推进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进大范围的技术与产业、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上开展源头性和颠覆性创新,力争将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端研究机构。
2019年1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本科专业课程注重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综合基础知识,兼顾软件和硬件方面。师资方面,郑南宁院士作为首席教授,讲师主要由人机所的教师组成,院长孙剑本人也会亲自上阵。此外学院还计划聘请外校的客座教授,以及旷视研究院的骨干研究员担任讲师;让学生一方面能扎实打好基础,一方面能接触前沿知识,培养具备“基础素质、创新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2019年1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举行。本次合作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人工智能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对于国家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高瓴人工智能学院(Gaoling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立仪式。新成立的学院将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将人工智能与中国人民大学优势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进行全面交叉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领域本、硕、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预计2020年9月开始第一轮招生。
此外,复旦大学也拥有图像与智能实验室,主要研究包括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信息安全等基于生物视觉的感知和认知结合的学习模型及其在脑型机器人上的应用,应用领域包括工业视觉、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生物医学影像识别。复旦大学还成立了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除了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不少高校还新增设了人工智能专业,陆续启动在本科阶段的招生。根据相关高校的资料汇总,以下为2019年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35所高校名单。
综合整理自:北京大学新闻网、澎湃新闻、新华网、新京报、南方网、高等教育研究员、未来人才高考、中国教育在线、老罗说教育、百学、机器人博览、类脑智能官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新增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名单根据新闻报道,并结合互联网资料等综合统计而出。仅供参考,如有遗漏和错误,敬请各位读者留言指出。
您还可以在以下平台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