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优秀博士成长史 ——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Panel讨论经验总结

解密优秀博士成长史 <wbr>——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Panel讨论经验总结
编者按:有人说“一入博门深似海”,读博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作为一名博士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术或职业规划?导师还是老板?怎样在师生关系上做到双赢?你是导师心目中优秀的博士生吗?相信以上问题在很多同学心中萦绕已久, Panel讨论环节特地邀请计算机学术界重量级嘉宾针对“读博与否”“博士规划”“师生关系”“女性博士”等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特将嘉宾的精彩陈词分类总结,为您解密优秀博士养成史。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

 

解密优秀博士成长史 <wbr>——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Panel讨论经验总结

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届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12月12日圆满落幕,其中,Panel Discussion因为几位嘉宾对博士生成长话题的精彩讨论而广受欢迎,嘉宾中既有资深导师,又有海归女博,现场讨论亮点频出,气氛十分热烈。

 

山世光: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梅涛: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胡文君: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有过学习研究经历

任沛然:清华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曾获得2011年微软学者奖学金

主持人:微软亚洲研究院 主管研究员宋睿华

博士:探索世界的勇士

很多人在读博与否之间犹豫不决,对于四位嘉宾而言,读博士是他们探索新世界的必经之路。

 

• 梅涛:一直怀揣着科学家的梦想,希望可以通过读博继续科研。

• 山世光:兴趣和好奇心是读博的一个必要条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探求未知领域,向前进步的动力。

• 任沛然:读博能够使自身在学术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成熟起来。同时,也能达成父母的一种期望。

• 胡文君:选择读博是源于对新领域进行探索的一种渴望,希望可以在博士期间接触更多新鲜的东西。

 

博士规划很重要:建立好自己的“星空图”

漫漫博士之路,做好规划,顺利毕业是所有博士生们的第一任务。嘉宾们在谈到这一点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时间的管理以及“星空图”的建立。

 

• 山世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一样的规划。但首先一点应该是个人知识体系的完整建立。从时间上来说,在研究初期的调研阶段是最核心的。这一阶段将涉及到科研选题,开题等步骤。所以需要你首先了解所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内最新的以及主要的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等问题,进而对已形成的知识领域形成有如星空图般的认识。这样才能从建立好的知识体系内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

• 梅涛:读博一般会有4年-6年的时间,做好博士规划首先应做好时间的规划和管理。细化来说,每个学期甚至假期都需要好好把握,做好自我的规划。明确好自己不同阶段的研究目标和计划,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做事能力。

• 胡文君:在时间安排这一点上,应做到将大块时间条理化、细致化,并且具体到细节上。比如每天每周都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研究选题上应做好统筹,达到系统化,而且要时不时地对“星空图” 加以审视。

 

师生关系:合作共赢

面对导师,博士生们又“爱”又“恨”。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写论文都离不开导师的指点。那么怎样才能在导师的指导下培养起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师生共赢呢?

 

• 山世光:不同的导师,风格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博士生首先做到和导师风格的匹配,并且要改变以往对“导师”的依赖心理。一个负责任的导师,应该是做好初期对学生的指导、中期师生形成合作、后期鼓励学生独立科研。即首先师生密切合作,然后学生开始独立最后完全独立。

• 任沛然:学生与导师交流程度的不同对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也会有所不同。不管是“Constructive”还是“Destructive”的导师,学生都需要学会去适应并且做好自身的调整。

• 胡文君: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同事”关系即平级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关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采取主动的态度,借助导师强大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完成科研。

• 梅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关系。有的可能是手把手地教,有的则是“放养”式的,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和导师加强平时的交流,做好从提出问题到不断进步继而实现规划的三个层次上的沟通。

 

优秀博士生的标准

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衡量博士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几乎所有的博士生生活主题都是paper。几位嘉宾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 梅涛:优秀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带学生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只要你的工作在全世界范围内能排名前几,或者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同行的敬仰和认可,大家都愿意去参考或使用,那就足够了。

• 山世光:梅涛老师设定的标准非常之高。现在学校、研究所里对于学生优秀标准的衡量就是“数数”,数论文的数量,我认为这是一种异化,优秀的博士生不能用数据来衡量,而要看他毕业时是否在专业研究领域里达到导师的水平,甚至超越导师。更高一点说,是要在毕业五到十年后,回头看自己的工作,有没有被列为星空图中的一个亮点。

• 任沛然:从一个博士生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优秀的标准在于是否具备lead一个项目的能力。

 

关于“女博士”

“女博士”一词让人又爱又恨,有人敬仰她们的学识,又有人觉得无法猜透她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几位资深人士也有独到见解。

 

• 胡文君:读博士不是读,而是一种实习和今后工作的模拟过程,重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比如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升,能够把枯燥的科学问题讲得连妈妈都听得懂。

• 山世光:有一位资深研究员在写第一篇paper的时候反复修改,最后拿给专业和计算机完全不沾边的女朋友看,得到的答复是“看懂了”,于是大感宽慰,paper后来也是一投即中!

小结

几位嘉宾针对上述问题给予了自己的观点,你针对这些话题是否也想畅所欲言?欢迎在评论转发中互动,共同解密优秀博士的成长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阅读

沈向洋谈做研究的那些事儿

实习生涯面面观——听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沈向洋调侃实习

 

 

欢迎关注

微软亚洲研究院官方微博:http://e.weibo.com/msra/profile

微软亚洲研究院人人主页:http://www.renren.com/600674137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dc7a0102eylk.html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