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产品经理Grover采访:美国的微通道设计

  “‘哥’在中国是一种尊称吗?哈哈。我们平时都叫张小龙‘龙哥’。”

  “是的。Dan哥,当你认为某个人牛逼的时候,你就能够叫他‘哥’。”

  我对于Dan Grover的採訪,以这种闲聊開始。Dan Grover是广州微信团队的产品经理,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的人。近期几天,他写的《中国移动应用设计趋势解读》在中文和英文互联网世界都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各大门户站点也都忙着翻译和转载。

这是一篇用“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的移动产品设计的技术文章,当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令美国互联网世界好奇和震惊的“常识”。即使对中国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来说,Dan Grover的一些发现也能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设计语言在不同互联网产品文化中的意义,从而扩充更全球化的视野。

Dan Grover

  下面是Dan Grover的採訪主要内容,我们就Dan Grover的文章中一些有关中国移动应用产品设计的细节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也聊了他在微信团队工作的一些更直观的感受和经历,以及对中国互联网文化的观察和一些现象:

  P:你来中国之前做过什么工作?

  D:哦。我做过非常多事情,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我上高中时,为美国陆军设计地图绘制软件。

大学时。我做过Mac的软件,但那时没有App Store,所以我们就出售序列号。之后我当过独立开发人员,也为各种公司工作过。比方,我为Nike设计过软件。也參与过一些创业公司。当中一家是Udacity。在线教育公司。之后。我自己开发了一款钢琴教学的iPad app,非常受欢迎,然后我就把软件和公司卖给了一家著名的美国钢琴公司,而且为他们做了几年技术总监。

  P: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来中国的?对这个国家是什么感受?

  D:我第一次来中国是今年1月,正式搬到中国是这个夏天。

我本来是1月開始是在美国的微信团队工作的,然后内部调度到中国。

  我刚从香港下飞机的时候,就感觉到这里的不一样了。语言、街道和食物都是不同的。感觉到了另外一个星球。我喜欢看周星驰的电影。可是亲自感受的震撼还是非常大。1月的时候。我在香港待了一天,然后在深圳和广州待了两周。从那时起。我就開始做笔记,并会发给朋友看。假设如今再看当初的笔记,或许会有不同看法。

  P:你认为中国工作环境与美国相比有什么差别?

  D:中国同事非常礼貌和善良,而且都非常欢迎我。

可是,中国同事的交流方式都不直接。说话比較委婉。

事实上。即使美国东西部也有差别,东部更直接,西部比較委婉,这些习惯就好了。还有就是,有时我们团队发邮件时喜欢加非常多人,可是大家却都不知道谁该负责这个问题。

至于压力,这个我不好说,由于我作为外国人比較特殊,压力不大,可是我不能代表其它人。

我们常常一起跑步,哈哈。有一帮人甚至想每天都跑。

由于广州如今也比較冷呢,所以我们在室内跑。

  P:你的详细工作是什么?

  D:我没有长期固定的模块任务。我们小组主要负责做最新的功能。比方我们最新做的就是微信的“小视频”。6秒钟的小视频。即使在2G网络下也能够发送和观看。我非常喜欢这个功能,非常酷,我们的领导也非常喜欢。我从美国调到中国就是想做这个模块,由于我认为“小视频”中国没有copy国外的东西,而是原创的。

我们如今正在研究一些更酷的功能。可是这个如今不能说。我们组的人员构成有些不同,都是跨界人才,产品经理、设计师和project师样样都懂。也就是所谓的tiger team。老虎组,我们负责做最快最新的demo。

  P:你文章中提到二维码在中国非经常常使用而在美国不经常使用,说说你第一次见到它时的感受吧。

  D:二维码的专业说法是“机器人图样”。我第一次看到时非常吃惊。

当时我在酒吧。一个中国女生主动要给我二维码,我认为这好不现实啊。假设比起手机号码的话。

qrcodes

  P:还有哪些微信和腾讯产品是让你认为非常新奇和非常酷的?

  D:我认为微信里用“雷达”认识朋友更好、更酷。酷几百倍。可是这个功能一直被埋没。知道的人不多。我还非常喜欢QQ和微信的表情和贴纸(sticker),并且我在写电子邮件和推特的时候都想用QQ表情,可是非常可惜电子邮件系统里没有。

  P:再说说你对“小红点”的看法吧。更直观的看法。

  D:“小红点”有的非常好,有的用太多,假设有新功能,让用户使用。这个提示非常好,微信朋友圈也有。可是有的软件一打开就太多了,看起来不舒服。我认为小红点是个好方法,可是美国非常少。我想了解小红点在中国发展历史。

148443

  P:那assistive touch呢?开着一个悬浮的在屏幕上方的button层(见下图),这也是中国特色么?

  D:我真的不懂为什么他们喜欢用这个,他们的Home键又按不坏,即使屏幕坏了Home键都不会坏的啊!哈哈!这个在美国非常少见。包含闪光灯,主题等功能也是这种情况,说明了中国的人喜欢定制。2000年左右的时候,美国的软件也喜欢做这种个性化的定制。可是后来Apple等巨头都会进行限制,就非常少人用定制的功能了。

ah

  P:你对朋友圈有什么看法,你自己是怎么使用朋友圈的?

  D: 我第一次用“朋友圈”这个功能时。我认为非常傻。我当时想:为什么你们要做个事情?为什么你们要在一个IM软件里面分享照片?后来我慢慢就适应了,我发现这样分享非常方便。我认为微信朋友圈“原汁原味”的设计理念非常好,由于够简单。

比方说Facebook,有人做过心理调查。非常多人花非常多时间去修饰照片,然后发在Facebook上说:你们看啊,我这个被修饰过的照片多美好啊。尽管“朋友圈”的照片画质不高也没有滤镜,可是这样人们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而是仅仅分享跟亲近人,简单操作就能实现。然后去享受现实生活,我认为这样挺好的。还有就是。我非常喜欢“朋友圈”的私密评论,仅仅有互相认识的好友能够看见,这种设计让我能够非常轻松地回复留言,而不用顾忌隐私泄露。比方。在Facebook上。就有非常多人不认识,所以我回复留言也比較慎重。

  P:你怎么看朋友圈不鼓舞发文字。甚至非常多人都找不到直接发文字的button在哪儿?你听说过“微商”或微信营销么?

  D:“朋友圈”不鼓舞用户发文字。我认为这个设计非常大胆,由于图片更直观,你仅仅有一两秒就能看懂。而读文字就比較费时间和精力。须要三四秒钟。并且这样的设计非常罕见。由于通常情况下,假设我们不让用户用某个功能。就会直接去掉。

  至于微信营销。我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卖东西,看到就删。美国也有但不多。Instagram上有人卖假货。我看到朋友之间有人发,我会认为奇怪。假设是陌生人我就直接不理。

这样的情况,在日本韩国等其它亚洲国家也比較常见。

  P:你怎么看中国互联网产品设计与美国的差异?

比方美国倾向于简单。中国倾向于更复杂的设计?假设微信在美国设计,会变成什么样?

  D:简洁的设计不一定就是最好,重点是你添加的设计能有实际作用,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假设微信在美国设计会全然不同。由于我们的文化和语言都不同,比方,省会“广州”,仅仅有两个字空间,非常好统一在同一个屏幕中显示。而美国城市名字非常长,不可能出如今同一行屏幕里。再如。“大众点评”里全部的门类能够在同一屏幕显示。可是英文字符非常长就不可能做到。我最開始用中国的软件时,认为都非常“屎”,不注重设计,事实上中国也重视。硅谷的设计如今上升到非常高的程度,有些大师喜欢用“模糊的”“超前的”的设计概念,可是他们有时在商业上是失败的。由于设计的重点还是是否能真正地为用户着想。有人说中国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没有原创性,可是有些软件不须要原创的设计,中国的公司比較现实,注重实际操作高速落地。

  P: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怎样平衡个人喜好和用户需求?

  D: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有时也会非常困惑。比方。我确实认为微信语音发消息非常奇怪。可是用户已经习惯这个功能了。

有时我们自己认为这个button非常好看。但用户不喜欢。这就是失败么?

还是仅仅要少数人喜欢就好?事实上这难以界定。

我认为,在開始设计时,你应该有目标和标准,是数据?

还是体验?不要太情绪化。由于我是外国人。我的个人喜好和中国用户不太一样。所以当我认为这个设计非常奇怪,须要争辩时,我不能直接说:hey,哥们儿。这个设计非常不好,这样做没道理。我们不这么做。在这边生活的人,会认为没有问题。

我就会退一步。直到我找到非常充足的理由,比方Instagram和Path也是这种。可是我想产品经理都是这种。任务是把自己的设计卖给用户。

对我这个外国人来说,这个过程更加艰苦,由于我不能直接地感性地用中文去表达。

  P:你能同一时候操作几个产品项目?

  D:我如今一般仅仅能同一时候做一个项目,假设要做很多其它,就须要用周末做。

我曾经能够同一时候做非常多项目,现在它可能不被用于物理,你只能做一个项目。

版权声明:本文博客原创文章,博客,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