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晗学习计划表_一年时间提升学习和工作能力,我做对了这3点

e17e011203f44b4d5854cc501e31f753.png

93ca4cc14e76e5f140231673e9a0247b.gif

文 / 小椰子

昨晚和朋友去大排档吃宵夜,酒足饭饱之后,发现他两眼无神地盯着桌上的空啤酒瓶:

“讲真,毕业后出来工作这一年多,我好几次想重新回去读书。”

我诧异地看着他,静静地听他继续说下去。

“现在的自己,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没有目标、没有冲劲。上班随便应付一下,下班后只想赶快回家躺床上玩几局王者荣耀。”

他苦笑着低下头,摆弄着手里的啤酒瓶盖:“我虽然看不到10年后的生活,但我可以看到10个月后的自己,肯定和现在一模一样。

我对他的话深有感触。

很多人毕业之后,再也不想花时间去学习、读书。不要说下班充电了,毕业后能完整看完的书都没有几本。

终日浑浑噩噩,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想要挣脱出目前的麻木,却又下定不了决心改变自己。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说过:

“人最终要走上一条由自我意志推动的路。那种意志你可能一时看不清,却能感受到它和周围磕磕绊绊的摩擦。

摩擦越剧烈,人就越痛苦。而你越痛苦,就越说明周遭环境和你的意志之间不匹配,所以你不得不改变你的处境。”

改变处境,其实并不难。工作之后,一样可以给自己定下目标、花时间提升自己。

一年时间快速提升学习和工作能力,从这3件事开始。

1、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表

哈佛大学曾对当年的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目标的调查: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几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

剩下那27%没有目标的人,他们的生活不尽人意,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一个人如果长期没有目标,得过且过,自然会对生活感到厌倦,容易精神疲乏,甚至造成忧郁、焦虑等症状。

想要走出这种困境,首先应为自己订立生活目标。

《整理的艺术4》中提出: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日常活动表。

还记得清华学霸马冬晗的学习计划表吗?

b6e88c2f4f8347c9637b9b541cbe93ba.png

紧凑的时间表和执行计划能够指引、约束自己,逐步消除对学习和工作的懈怠与迟钝。

每天的计划表越长越好,因为当这一天结束时,不论你完成了大半,或者全部完成,都会让你很有成就感。

因为制定计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你会看到,自己的目标正逐渐变得清晰,自己正一步步朝着目标的方向靠近。

有人说过:人的一生,不该是随机游走,也不该是按部就班,而是在确定了坐标的象限内越走越远。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但想要过得充实高效,离不开为自己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

23527e332df98758c9fcd98dba5d9a78.png

2、用嗑瓜子的方式学习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坐在电视机面前嗑瓜子,不知不觉就嗑了一两个小时,嘴唇都发麻了仍然停不下来。

如果我们换个规则,让你这一两个小时内,只能嗑,不能吃,瓜子仁要留下来最后一次性吃完,是不是就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

这就是因为反馈的周期拉长了。

人喜欢嗑瓜子,因为嗑瓜子在两秒之内就可以得到反馈。而相比之下,学习的反馈周期就显得无比漫长。

所以,《整理的艺术4》里提出:长时间的学习需要的不是毅力,而是让人能够长时间持续的机制和方法。

知觉领域里有一个词叫“功能可供性”,简而言之就是“让人不由地想做某事”。

比如,看到自行车筐里放着垃圾,不由地就想把垃圾扔出去;看到气泡膜上的气泡,就不由地想把它们捏碎。

想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关键在于设计一个让人不由地想学习的机制。

这个机制可以是:

一群拥有共同目标的学习伙伴,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你会觉得勇气倍增;
在社交网络上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写到各类社交平台上,通过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制执行力就会大大提高;
学习和工作上有所进步时,奖励自己一份好吃的甜品,让学习的欲望与奖励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可视化”学习,设定了每天想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后,在一天结束时回顾一下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

只有不依赖毅力,导入能够促进自己不断学习的机制,才能让自己自发地想去提升自己。

070a0125c1590124164c90fb93effc81.png

3、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看过一个俞敏洪的访谈。

有人问他: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他回答说:

“我工作确实非常繁忙,一年中可以用来阅读的完整时间最多也只有几天,因此,我只能利用大部分零碎时间去读书,每年阅读的一百本书基本上都是用零碎时间来阅读的。”

他不管到什么地方,手边总是有书。

过去带纸质书相对麻烦一点,出差的时候他都会在行李箱里装几本书。

后来有了kindle电子书之后,他会在出差时下载几本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然后利用路上的时间阅读。

在北京,他平均每天有2到3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车里,他都会用来阅读或处理工作。

在旅途中,不论是在火车、飞机上,他都会用读书来打发零碎时间。

社会人和学生在学习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时间的长短,平常要上班的社会人没法一次学习很长时间。

然而,正因为时间短反而能更集中地学习,避免因长时间学习而产生倦怠感。

时间管理学中有一个方法叫“瑞士奶酪法”,即在一个较大的任务中见缝插针地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

早起后、上下班、等人时、吃饭时、睡觉前,我们可以将这些无所事事、很容易在刷手机中浪费掉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梁秋实说过:零碎的时间最宝贵,但是也最容易丢弃。

在这个获取知识越来越便利的时代,我们只有利用好这些零碎时间,每天坚持学一点东西,才能增加个人产能、最终达到想要的目标。

b890c6eb2a62835c07eb23e9106fdd0f.png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时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这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句子,看到的瞬间感觉戳心不已。

二三十岁,最可怕的便是随波逐流,终日无所事事。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无所事事的风险最高。什么都不做的人,最终很可能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被时代抛弃。

多少人在工作后忘掉了初心,忘记了曾经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坚持到极致的自己。

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意,是你想要进步的证据。年轻时的投资肯定能收回成本,只有不断学习下去,你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共勉。

作者:小椰子,人气专栏作者,写自律,谈人性,椰子陪你一起读书。个人微信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 xiaoyezizhuanlan)。微博@小椰子专栏。新书《你的自律,给你自由》正在热卖中。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