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
1、编排方式
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如、适、之、嫁、组、逝,往也。”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如《左传成公二年》:“请寓乘。”《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
夸kuā←苦(k-)+瓜(-uā)
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
一般工具书往往是倾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
1、特点用途
(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
《说文字典》 9353字
《康熙字典》 47000多字
《汉语大字典》 56000多字
《中华大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新华字典》
(2)以词为侧重点
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
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
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
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
应了解齐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很快地找到你所想要查阅的字词,否则效率将很低,甚或劳而无功。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其他工具书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
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例证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意。
2、体例
所谓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这里主要介绍《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和《经籍纂诂》的体例。
(1)《康熙字典》
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①②③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
(2)《说文解字》
这里补充《说文解字》的特点: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
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
(3)《经籍纂诂》
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三)优缺点。还应了解每部书的不足之处。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继承,使汉语古今相对稳定,有相同的一面,因为发展,就形成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就有不同的一面。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词组对这一切反映最迅速,新义不断产生,旧义不断消亡。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
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差异其中有些是一种微殊的异。例如:
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ǐ。
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
访:今义采访访问,古义指咨询。
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秋,从禾从火,本义为谷子成熟,引申为秋季,再引申为年。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泛指江河。
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皮,本指兽皮,扩大为动植物的皮。
2、词义缩小
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人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后专指屋顶的瓦片。
宫,本指住房,后指帝王室,现在指公共活动场所。
3、词义转移
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坟,本指土堆或河堤,后指坟墓。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疾病疾:小病,病:大病
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畏惧都表害怕。畏多作及物动词,带宾语;惧,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往往表示被动。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本节主要是讲古汉词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古汉词的构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致的地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是要了解古今不一致的地方。
(一)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
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占优势,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上古除了个别情况外(主要是连绵字),几乎是一字一词,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它混同于词,只有字的概念,而没有词的概念。这种区别,在把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兵,具卒乘”,现代汉语要说成“修理铠甲武器,准备步兵兵车”。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是六个词,但古汉语用六个字,现代汉语却用十二个字表示,字数翻了一番。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词,如“遂寘姜氏于城颍”的“城颍”;现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如上句的“于”译为现代汉语的“在”,古今都是单音词。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教材中指出,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出现较多,第二种较少(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的词所占的比较不高)。第三种教材中说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这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用并列式的方法组合而成。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以原来的词作为一个词素用偏正式的方法组合成,如“郑”译为“郑国”,“隧”译为“隧道”。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中,译成现代汉语后第二种情况都没有出现,“具卒乘”译成“准备步兵兵车”,“遂”译为“于是”,“缮”译为“修缮”属于第一种情况,“甲兵”译为“铠甲兵器”,“宜”译为“放置”属于第三种情况(“兵器”是偏正式,“铠甲”、“放置”是并列式)。第二种情况没有出现。
古汉语中很多貌似双音词的语言片断,实际上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后来才逐渐凝固成双音词,词组凝固成词有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历史主义的现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现象,不能以今律古,用现代汉语复音词套古代汉语。教材中举了“阻隘”、“险阻”
“婚姻”、“饥馑”、“恐惧”、“朋友”,这都是并列式结构的,类似这种结构的下面再举一些例子加以比较。
英雄
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应劭《人物志·英雄》。
2、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班彪《王命论》
前句“英”、“雄”显然是两个词的组合,文章标题题亦然,后句已经凝固成复音词。
疾病
1、亮疾病,率于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掌养万民之疾病。《周礼·天官·疾医》
3、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小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第一句是两个词的组合,译成现代汉语是: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第二句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复音词,第三句可看作是偏义复词,词义落在“病上”。
除了并列结构以外,其他结构的都有这种貌似现代复音词的现象。如:
1、赵王扫除自迎,引公子而就西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以上是动宾式词组。“扫除”意为打扫台阶,“除”的本义为台阶,“知道”意为懂得道理。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以上为偏正式(前为定中,后为状中)。“秋天”即秋天的天空,“响应”是像四声一样呼应,“响”本义为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
5、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则不辨。
《韩非子·外储说》
6、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以上为主谓式。“身体”意为亲身体验,今成语尚有“身体力行”。“谍报”中的“谍”指间谍,即刺探情报的人,“报”是报告,“谍报”意为间谍报告。
上述双音词组,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不是一个双音词。
总之,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后代的复音词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外,基本上都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
(二)几种比较特殊的复合词
1、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③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④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
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
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③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
⑤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⑥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
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外,孝于内)。
偏义复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和谐的效果。如上述所举十二个例子,第一种情况的第一、二、五几个例子,第二种情况前五个例子,或者本身为韵文,或者虽为散文,但此处要求整句,若以单音形式出现,则显得十分拗口,韵文体中的句子自不必说,散文体中的句子如《出师表》中四个语言片断,前三个每个语言片断均为四个音节,最后一个语言若为三个音节,则看起来不匀称,读起来不和谐。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大为减少,但仍有一些,如“窗户”“人物”“睡觉”只前一词素有义,“干净”是后一词素有义。
2、连绵字
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前面讲过,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几乎是一字一词。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彀觳”(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
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
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汇和词义是不断发展的,古汉语词汇又以单音词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如:
亡
①逃亡。《陈涉起义》:“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出外。不在家《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③失去,丢失。《韩非子》:“醉寐而亡其裘。”
④死亡。《韩非子》:“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⑤通“无”。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纲,其他义项是目,抓住本义,就可纲举目张。
(一)词的本义
1、什么叫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是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的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为什么要探求词的本义
①掌握本义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古书中词的意义,古书中不少词用的是本义。如《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塞向墐户”中的“叔”和“向”。
②掌握本义可以以简驭繁,理清词义的相互关系。如“理”
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3、如何探求本义?
主要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并结合文献材料来证明。如:
行,象形。如“遵彼微行”(诗经)。
本,指事。如“伐木不自其本而复生”(国语)。
盥,会意。如“奉匝沃盥”(左传)。
造,形声。如“不幸有疾,不能造朝”(战国策)。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叫引申义
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如:
向
朝北窗户→朝着、对着
道
道路→途径→正当手段→规律,学说
2、引申义是怎样派生出来的?
①直接引申(辐射式引申)
引申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或者说以本义为中心,辐射状生出多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均与本义有直接联系。
如:节(節)
符节
节制 木节
节操 竹节 关节
礼节 节气
节奏
②间接引申(链锁式引申)
从本义引申出引申义,再由引申义引伸出新的引申义,各引申义之间象链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类似链条状,如:
習
数飞→复习、练习→熟悉,通晓——习惯
过
经过 超过 过分 过错 责备
③综合式引申
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义交错在一起的引申。
(三)词的假借义
1、什么叫假借义
由音同或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产生的途经有两种: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如:
莫—→没有人
其—→第三人物代词
笑—→动作
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如财通裁。
2、如何区分引申义和假借义
主要看它和本义有无联系,有联系的是引申义,没有联系的是假借义。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见于之先生:让他谒见先生。见:使动用法,音xiàn。
无从容而死:心胸不开阔而死。
“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一般人不了解,就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众人:一般人。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那个秦国,是废弃礼义而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韩非子《五蠹》:“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彼:含轻蔑之意。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权”,“虏”都是名词作状语,以权作之术来使用他的士,把他的人民当作奴隶来使用。权:用作褒义时义为权变,灵活。《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用作贬义时指多变,反复无常,此句即是。
彼则肆然而为帝: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为之民:双宾语,给他当老百姓,即当他的老百姓(但“之”并非“民”的定语)。
欲以助赵也:“以”介词,后面省略“之”。
助之奈何:即“如何助之”。
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这是因为)梁国没有看见秦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啊。
诸侯莫朝:诸侯没有谁去朝拜。莫:否定性无定代词。
诸侯后吊:吊,哀悼。今成语有“形影相吊”“吊死问疾”。
“而母,婢也”:你的母亲,是个婢女。
卒为天下笑:结果被天下人取笑。
诚不忍其求也:的确忍受不了这种苛求啊。
其无足怪:大概没什么奇怪。其:表委婉语气的语气词,大概,或许。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先生难道没有看见那些奴仆吗。独:难道。夫:指示代词,那。
十人而从一人:十个奴仆却跟着一个主人。而:转折连词。
然梁之比于秦:既然这样,那么梁国和秦国比起来。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主谓倒装句。
“鬼侯有子而好……纣以为恶”:好,貌美(本义);恶,貌丑(注意这种用法)。
卒就脯醢之地:结果走向被脯被醢的境地。
执策而从:拿着马鞭跟着。策:马鞭(本义)。而:用在状语而中心词之间。
“彼吾君者,天子也”:我们那个国君啊,是天子啊。彼:作“吾君”的定语。
纳筦键:交出锁匙。原始的钥匙用竹子制成,故从竹,“箴”(即针)亦从竹。“筦”是“管”的异体字。《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下文“投其籥”,“籥”也是指锁头,与“键”同义。
摄衽抱几:摄衽,提(牵)起衣襟,这是奴仆伺候主人的礼节。
听朝,上朝听政办公。
不果纳:结果没有让他入境。不果:未成为事实,没有结果。
倍殡柩:背着灵柩,实指不正面对着灵柩。按道理,儿子吊父亲应面对灵柩。
设北面于南方:在南边设置朝北的位置。
北面:即面北,面是动词。“南面”同。
生则不得事养:(国君)活着时不能奉事供养,极言国弱。事:奉事,伺候。
饭含:古时一种殡仪,把米、玉贝放入死者口中,表示食用无乏。饭:古音读上声(扶晚反)。
“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都是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有称王的名声。“俱”“交”同义互文,避免呆板。
从而帝之:随之就尊秦为帝。
无已而帝:《战国策》鲍虎注:“无已,言无止之者。”据此,则句意为没有人阻止而称帝。
“彼将”二句:他将撤去他所认为没有才能的而把位置给他认为有才能的,撤去他所憎恨的而把位置给他所喜爱的。
安得晏然而已:怎么能平安地了事呢。已:停止,指了事。
何以得故宠:怎么得到旧日的尊宠。
为却军:因为他退兵。为:介词,后面省略宾语。
“适会”句:刚好碰上魏公子无忌夺去晋鄙军救赵去秦。“适”“会”同义连用。
引而去:撤退后离开了(赵国)。“引”的本义是开弓,此为引申义。
鲁仲连辞让者三:鲁仲连辞让多次。注意此句的语法结构。
为鲁连寿:向鲁连祝寿,双宾结构。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对于天下之士来说,最为可贵的是。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是,代词,复指“有所取者”。
触詟说赵太后
[题解]
本文的主旨在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心为国、富于生活经验、善于进谏的老臣形象和一个气盛偏执、溺爱幼子的女统治者形象,作者善于用轻松细腻的笔调刻画人物的言谈举止,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触詟,汉作“触龙”,当为“龙言”二字竖写过密所致。《史记·赵世家》作“触龙”。触,姓。
【补充注释】
新用事:刚上台执政。新:新近,刚(英语newly)。用事:指掌权执政。
必以长安居为质:一定用长安君作人质。质:抵押品,人质。作动词时义为抵押,《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
盛气而揖之: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至而自谢:与上“入而徐趋”的“而”都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谢:道歉,谢罪。
窃自恕:私下里自己原谅自己。窃:表敬副词。
玉体之有所郄:贵体有什么毛病。
恃辇而行:靠着车子走路。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辇:会意字。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吃的喝的该不会减少吧。
少解:少,副词,古“少”今“稍”,古“稍”今“渐”。贱息:不争气的儿子。“息”有增长义(与“消”相对),儿子是增长物,故称“息”。媳妇也是生长物,故原只作“息”,后才加女字旁。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令,让,后面省略宾语。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着(这把老骨头)还没扔到山沟时把他托付给你。及:介词,趁。托:托付。
丈夫亦怜其少子乎: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丈夫:今义缩小。怜:爱。
异甚:厉害得很,特别厉害。
父母之爱子:“之”,介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媪之送燕后也:您给燕后送行的时候啊。之:用法同上。也:句中语气词。
必勿使反:一定别让他回来,“使”后而省略宾语。反:后来写作返。
三世:三代。按唐以前父子相传只用“世”,《说文》“三十年为一世。”后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改为“代”,“代”原指朝代。
至于赵之为赵:上推到赵氏开始建成赵国的时候。按赵开国之初是晋国的一个大夫,后与韩魏三家分晋。
赵主之子孙侯者:赵主子孙当诸侯的。侯:名词用作动词。
此其近者:这样看来,近的灾祸降临自己。此其:同义词连用。身:自身。
“位尊而无功”三句:(这是因为)地位尊贵却没有功绩,俸禄优厚却没有功老,而持有的贵重宝物太多了啊。也:表示判断(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尊长安君之位:使长安君的地位很高。尊:形容词使动。
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不趁现在让他对国家建立一点功量。及:介词,趁。令:让,后面省略宾语。
恣君之所使之: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即你想怎么支使他就怎么支使。所使之:支使他的方式。
约车,套好车子。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国君的儿子是骨肉之亲啊。判断句。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阅读古书,主要是词汇问题,因为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多义词,而这些多义词与现代汉语又有很大的差异,要一一记住常用词的每一个义项,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词的本义,由于年代久远,往往被压在多个义项的最底层。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造字时代,字形与本义的关系更密切,而弄清了本义,可以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有助于对词义的掌握。因而,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结构。
一、关于“六书”
汉字的结构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分析,如“徒”“行”“章”三个字,启蒙教学和书法教学从记忆字形和安排结构考虑,前两个认为是左右结构,后一个认为是上立下早的上下结构。但如果要从造字意图来分析,就不会这样分析,我们的古人早就学会从造字意图来对汉字进行分析,这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即“小学”所说的“六书”,下面我们进行介绍。
(一)“六书”三家说
“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养国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书是六艺之一,但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到了汉代,才有人对六书进行了阐述,有三家,其名称和次序如下:
班固:形象、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转注、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从三家所解说来看,“六书”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只是名称稍异,次序也不同。清代以后,一般人在名称上采用许慎的,次序上采用班固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二)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和字例
三家中,班固和郑众只说出了“六书”的名称,而没有给“六书”下定义,也没有举出字例。只有许慎不但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其理论和实践就在他花21年心血写成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其理论主要在《说文解字叙》中,在叙中,许慎给六书下了定义,还各举了两个字为例。下面简要介绍: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段注:“诘诎,犹今言屈曲也。”许氏的解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画成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形状而屈曲。物象总是由弯弯曲曲的线组成的,因而在该屈曲之处要屈曲,如“日”是圆的,字形也是圆转的。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按:段注:“有在一之处者,有在一之下者,视而可识为上下,察而见上下之意。”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
按:比者,排比之意;“谊”是“意”的本字;指撝,指意义的指向(“指”即意旨字)。许氏的意思是说,把几类排列起来,合成一个意义,以见它的意旨所在。如“信”可分为“人”与“言”,排比人与言可以知道是信(言语真实)意。“武”由“止”和“戈”组成,排比“止”和“戈”可知是武勇意。(许氏按春秋以后流传的“止戈为武,认为制止战争就是勇武,把“止”解成制止,这是错误的。其实止古文字是脚义,“止戈”是人出征时荷武器,故有武勇之意)。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许氏的用字现在不太好懂。段注:“以事为名,谓半形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许氏的意思大概是,以意义所指的门类为总名,再取来一个读音相近的字相配而成。如江河都属河流这个事类,水是总名,“工”和“可”则是用来譬况“江”和“河”整个字的读音的。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后代对许氏所作“转注”的定义,在理解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对所举“考老”两个字倒是认同的。在许书中,二字同属老部,亦同义。“老”下说:“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上,言须发变白也。”“考”下云:“老也,从老省,丂声”。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氏对假借下的定义最好理解,其意是说,本来没有这个字,(因为读音相同)依托读音才把事义寄托在该字上。但他所举的两个字例,后人大多认为不属假借,与许氏的定义不符。如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就认为是引申而不是假借(引申义与本义有联系,假借义与本义没有联系)。“令”本义为号令,“长”本义为久远,“县令”义由发令义引申而来,“县长”义也可认为是由久远义引申而来。真正“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如借小麦表示来往的“来”。在文字产生前,小麦和来往的“来”都读lái,文字产生后,人们用象形的方法为小麦造了“来”字,因来往的lai不好造,人们就借同音的小麦的“来”来表示。《诗周颂思文》有“遗我来牟”(送给我小麦大麦)。许慎的六书理论及其实践,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四体二用”说
四体二用说是为了对六书理论进行修正而提出来的一种理论。
汉人提出“六书”这个名称后,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六种造字方法,班固《艺文志》中称为“造字之本”。但这种说法明清时受到了挑战,如戴震就提出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这就是所谓“四体二用”说。戴氏的意思是说:“六书”不全是造字之法,而应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前四书,第二类是后二书,前四书才是真正的造字之法,而后二书造不出新字,是用字之法。戴氏此说一出,遂为文字学家和训诂学家所接受。这两类的确不同,因为用前四书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以造出新字,后二种却不然。如上面许慎所举的转注“考老”,“考”是从老省丂声的形声字,“老”是从人毛匕的会意字。我们另外所举的假借“来”,对小麦义来说则是一个象形字,都没有超出前四书这个范围。
“四体二用”说直到现在仍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有人对把转注、假借列入用字之法而摒弃于造字之法持不同意见,如有人认为假借是“不造字的造字法”。
(四)对“四体”的进一步分类
对前四书即戴氏的“四体”,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一是从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来区分,象形、指事两种为独体字,会意、形声两种为合体字。一是从是否有表音成分来认识,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都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表意字,而形声则是有表音成分的。独体、合体是我们现在的说法,许慎称之为“文”“字”。《说文解字叙》:“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这样一划分,对“六书”的分析就更加科学了。
综上可以说,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结构得出的六种条例。
(五)前四书例释
前面我们在介绍许慎对“六书”下的定义时已经顺便分析了许慎所举的字例,为了使大家对造字之法——前四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里再各举一些例子。
(1)象形
在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说它原始,是指从无文字到刚学会造字,象形应该是人们最先使用的方法。最早的文字是由画图而来的,图画是为了帮助记忆,比结绳记事使用的范围更广,但图画还不是文字,只有当图画所代表的概念得到社会承认并且有了读音,才能成为文字。说它最基本,是指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基本上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
因为象形是以物为对象的,所以象形字基本上是一些具体的概念,这些具体概念要勾画出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绘出该事物的形,一种是除了该事物的形外,还要某些背景作烘轮,前者一般称为纯体象形,后者称为合体象形。“日”“月”“牛”和教材上的“马”“鹿”都属前一种,“果”“瓜”属于后一种。如果单绘该物,则形不显,或容易与其他相似之物混淆(因为只是勾勒特征而不是写实),如只画果实,则不易分辨,只画笔形,则容易与扫帚混淆,故果实便加“木”、笔便加“手”作背景烘托。
(2)指事
指事班固《艺文志》叫“象事”。指事造字有两种形式,一是纯粹符号,一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一个符号(往往是一点或一横)以标识,指明意旨所在。
用纯粹符号代表的往往是抽象意义的词,主要是教词、方位词和次序词,如:一五上中下甲乙。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标示符号的大多是指称对象是某一物体中的某一个部位的名词,整个物体用一个象形字,指明标示某一部位则用一个符号。如:本、末、亦、寸、刃、母,“本”“末”是以象形字“木”为基础,下面一个符号表示树根所在,上面一个符号表示树梢所在。“寸”(肱)是以“又”即手为基础,手腕下一点指示为中医摸脉时的寸口所在。
“亦”是腋的初文,象形字“大”乃人的正面形象,两点指明腋部所在。“母”由“女”和两点符号组成,符号指明乳房。
指事字中有个别不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而是动词或形容词等。如“曰”“甘”二字都由“口”加一个指事符号组成,“曰”为口上一短横,口上一短横代表口中发出的声音,“甘”本义为甜,口中一短横代表含在口中的甜物。
许慎给会意下的定义是“比类合谊”,也就是排比若干部分会合成新的意义,所排比的可能是物形,也可能是文字,前者有人称为比形会意,后者称为合字会意。
先看第一类的例子:陟、伐、休、寇
“陟”是双脚往山上爬,“伐”是人持戈,“休”是人走近树(木)旁边,“寇”由宀(mián)元和攴(pū)三个物形组成,“元”是人头,“攴”是用手拿棍子打,整个字意为在室里用持棍子打人头(本义是盗匪)。
第二类即合字会意,即会合若干字组合以表示一个新义。如:尖、尘、劣、男、婦、吠、鸣、岩、炎、焱(biāo)、林、森等。合字会意与比形会意不同,比形会意是几部分是具体的物象,含有直观性,而合字会意的几部分是抽象的文字,需要通过大脑思维借助文字的意义而体会出意义。如用力于田为“男”,手(又)持帚“婦”。因为人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所以在最初造字时代,主要是第一类会意字,第二类会意字较少(上面的“男”“婦”),春秋战国之后,第二类会意字才逐渐增多。上面我们说过,许慎在会意中举“武”为例,并且认为是止戈为武,即制止战争为武,这是以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我们认为,“武”应该是通过物象会合成意,即人荷武器出征,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此字属于比形会意,而不是象许慎所说的合字会意。
从词性上看,会意字主要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和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
(4)形声
形声是一种比较晚起但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上文说过,形声与会意都是合体,其区别在于会意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而形声字有。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象形、指事、会意都只是表意,而形声除了保留其表意的功能外还可表音,故它越来越受到青睐。
形声字的表意程度有两个档次,第一档是意符就是整个形声字的意义,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到”、“船”、“爹”、“馨”、“頭”等。第二档只是表示本义的意义范围,意义比较宽泛,不能直接从意符获知词义,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教材上举了“过”、“征”“举”、“叔”四个字,“过”意符为辵(chuò),只能告诉我们本义与走路有关,“征”的意符亦然。“举”是从手舆声,“叔”意符为“又”,又亦手,二字的本义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到底是什么动作,我们不能直接知道,但从与它们所具有的其他意义的比较中可推知。
由于不同的几个意符可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范围,所以同一个词,有时既可用这个意符,也可用那个意符,这就是异体字产生的主要来源。如“咏”与“詠”、
“踰”与“逾”、“貓”与“猫”、“嘆”与“歎”等。
上述四种造字法,指事字所占的比例最少,形声字最多,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说文9353个字的统计,各占比例如下:
象形364,占4%;
指事125,占1.3%;
会意1167,占12%;
形声7697,占82.7%。
而到了“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黄伯荣《现代汉语》P205)。
上文说过,《说文解字》不但建立了“六书”的理论,还进行了实践,许氏对前四书所用的术语不同,象形多用“象(××之)形”,会意多用“从××”或“从×从×”,形声则用“从×,×声”。指事字较杂,在象形字基础上加符号者也用“从×”。
前“四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字的分析一般要根据古文字字形,形声字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
二、形声字
形声字由于部件组成比较复杂,且占全部汉字的绝大多数,所以单独列出分析。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就意符与形符的位置)
1、形声字的一般结构
左形右声:钢、禄、皓、畔、桥
右形左声:鸭、功、畋、翔、魂
上形下声:竿、花、景、空、崇
下形上声:想、掌、烈、裂、膏
内形外声:辨、哀、闽、辫
外形内声:匮、闸、衮、街、园
上述六种结构中,左形右声最多,内形外声最少。有些意符,其位置比较固定,如“金”、“示”“竹”等,“金”“示”在左右结构的汉字中全居左,“竹”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基本居上。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人们一看到左边有“金”“示”,上边有“竹”,就“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当然的意符,这种类推有时候会出错。如锦(从帛金声)、视(从见示声)、笃(从马竹声)、问(从口门声)、到(从主刀声)、孟(从子皿声)等。
2、形声字的特殊结构
(1)声符或意符挤占一隅。
现代汉字被称为方块汉字,人们在刚学书写时往往画“田”字格,上面我们所讲的一般结构,其声符和意符所占的位置是有定的,前四种一般是一半对一半,后一种是四周对中间,但有些形声字的声符或意符却只占一隅。
如:徒(从辵土声)、徒(从辵止声)是声符居右上角,颖和颖(分别从禾和水,顷声)是形符居左下角,修、脩、倏(分别从彡、肉、犬,攸声)是形符居右下角。
(2)省形和省声
省形即省去意符的一部分笔画,省声,即省去声符的一部分笔画。之所以省去一部分笔画,有时仅仅是因为着书写简捷,有时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省形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了。
省声的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考,从老省,丂声;
釜,从金省,父声;
亭,从高省,丁声
例一仅仅是为了减少笔画,后三例则是为了书写的匀称,因为若不省就不但累赘,也不成方块了。
省声的如:
秦,从禾,舂省声;童,从辛,重省声。
炊,从火,吹省声。
(二)形声字意符的表意功能
象形、指事、会意三者都是纯表意字(没有表音成分),其表意体现整个字形上,形声字的表意却主要体现在意符上。
从理论上讲,形声字的意符与造字时的意义(我们不用“本义”这个术语,因为本义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换句话说,只有多义词才可讲本义,但有些词包括形声字表示者直到现在仍是单义词,如鹅、马等)应该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从意义的清晰度看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与整个字的意义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少,如“趋”、“到”、“船”、“爹”、“顗”等。第二个层次是意符的意义只是初始义的意义范畴,这种情况占了形声字的绝大多数,以至于第一个层次可以忽略。如“鄙”的初始义与城邑有关,“过”的初始义与走路有关,“贼”的初始义与干戈有关,“赖”的本义与钱财有关。第一种情况清晰度很强,第二种情况清晰度较弱,只提示一个意义范围。尽管只提供一个范围,但好比外部贴了标签,给词义归了类,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人们凭借外形可以在所提示的范围内猜测,而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与意义毫无联系。
以上是就理论而言,实际上有时候从意符可能看不出与现有义的联系,或意符与初始义完全无关。这两种情况教材中都讲到了,而且都各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是看不出意符与现有义有什么联系,举了“试”和“权”两个例子,通论(二)讲过的“该”也如此。这可能是初始义已久,后来少用,文献上找不出例证。
第二种情况是意符与初始义无关,这主要是一些后起形声字,特别是为了分化词义而造的区别字(本书叫古今字,下一节将讲到)。因为后起形声字所分担的有时是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假借义,当分担的是本义如“孰—熟”、“队—坠”时,意符当然与初始义有联系,而当分担的是引申义或假借义时,意符与初始义就不一定有联系了。教材中举了“縣—悬”和“景—影”,后起形声字都是为引申义而造(縣本义为悬挂,引申为心上挂念;景本义为日光,引申为阴影)。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见—现。“出现”原来只作“见”,后来写义为“玉声”的“现”,“现”的意义是“玉声”,而“见”的初始义是看见,与意符“玉”完全没有联系。
三、汉字的部首
上面我们从汉字结构的组合来对汉字进行了分析,因工具书的编排主要是按部首来编排的,而学习古汉语离不开工具书,所以这里专门讲汉字的部首。
(一)部首与意符
部首与意符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部首的对象是所有汉字,而意符是与声符相对的,其对象只是形声字(有人把组成会意字的可独立的部分也称意符,我们正采用这种说法)。所有的字都可以归入某一部首,不管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还是形声字,而只有形声字才有意符。就《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有很大一部分从来没有作过意符,特别是较少的部首,如一、丨、丶、丿等;有些笔画多的部首也从来没有作过形声字的意符,如教材上所举的“冓”部。“冓”部所统属的只有几个字,除“冓”外,还有“再”(从冓省),爯(从爪冓省)都不是形声字,因而也没有意符。
(二)文字学原则部首和检字法原则部首
自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首创部首编排后,后代的工具书基本上都采用部首编排法,但同样是部首编排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工具书中所归属的部首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文字学原则部首与一般检字法原则部首差别更大。
所谓文字学原则部首,是指根据文字学原则即“六书”而确定的部首,所谓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指根据书写习惯而确定的部首。文字学原则部首的具体操作原则是:象形字因为是独体字,整个字作为部首,而不管其笔画多少;形声字一定以意符为部首,而不管在什么部位;指事字或以整个字作部首,或以用作烘托的象形字作部首;会意字一般以会合成意的比较重要的部分作部首。检字法原则部首是按照书写习惯,一般原操作原则是按照书写习惯取部首(上下结构,上可成部首则取上,上不成部首则取下;左右结构,左可成部首则取左,左不成部首则取右;内外结构,外可成部首则取外,外不成部首则取内。)
由于取部首的依据不同,所以同一个字,两种部首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相对而言,一致的地方是主要的,如:
例字 木 禾 日 目 女 贝 皿 竹 衣(象形)
文字学部首 木 禾 日 目 女 贝 皿 竹 衣
检字学部首 木 禾 日 目 女 贝 皿 竹 衣
例字 一 二 寸 曰 十 血 叉(指事)
“文” 一 二 寸 曰 十 血 叉
“检” 一 二 寸 曰 十 血 叉
例字 冠 计 宦 突 涉 好 囷 析(会意)
冖 言 宀 穴 水 女 囗 木
冖 言 宀 穴氵女 囗 木
例字 松 茅 恐 简 地 空 时 宇 奸 (形声)
“文” 木 艸 心 竹 土 穴 日 宀 女
“检” 木 艹 心 竹 土 穴 日 宀 女
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一致的如:
例字 燕 象 眉 须 行 盾 易 兔册(象形)
“文” 燕 象 眉 须 行 盾 易 兔册
“检” 廿 勹目彡 彳 厂 日 勹丿
例字 朱 刃 丹
“文” 木 刃 丹
“检” 丿 刀 丿
例字 库 崇 甜 寇 雀 负 看 相 牧(会意)
“文” 车 示 甘 攴 隹 贝 目 月 攴
“检” 广 山 舌 宀 小 刀 手 木 牛
例字 锦 问 视 徒 冯 和 旗 纂 佞 (形声)
“文” 帛 口 见 马 口 认 系 女
“检” 钅 门 礻 彳 冫 禾 方 竹 亻
例字 修 腾 刖 翔 欣 砻 贼 膏 赢(形声)
“文” 彡 马 刀 羽 欠 石 戈 肉 贝
“检” 亻 月 月 羊 斤 龙 贝 高 亡
本节我们讲汉字的构造,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作为至今为止几乎是唯一的表意文字的特点,学会分析其造字意图的结构,掌握其本义,并进而理清多义词的引申线索。我们在这一节开始时曾举过“徒”、“行”、“章”三个字,学了这一节,我们完全可以懂得运用“六书”来分析其结构了:“徒”是形声字,从辵,土声;行是象形字,本义是路;“章”是会意字,从音从十,《说文》:“乐竟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