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3篇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3篇-编程之家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第1篇

根据工作安排,我局积极开展人才调研工作,统计我局及我县工业企业人才情况,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我局年初统计,我县工业企业共有26家,其中规上企业4家,规下企业22家,规下企业无取得相关证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规上企业取得相关证件的专业技术人员35人。从文化结构上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3人,占8.6%,高中、中职学历的16人,占45.7%,大专、高职学历的13人,占37.1%,本科及以上学历3人,占8.6%;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及以下的23人,占65.7%,36到45岁的9人,占25.7%,46岁以上的3人,占8.5%。我局现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在职人员12人。从文化结构看,全局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0人,本科学历2人,在职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人,总体来说,我局职学历较高;从年龄结构看,全局干部中50岁以上的3人,40到50岁的2人,30到40岁的7人,20到30岁的2人,我局年轻人较多;从组织结构来看,全局有中共党员12人,约占全局人数的85%;从民族结构来看,我局汉族9人,羌族4人,藏族1人,属典型的多民族部门,且我局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

二、经验做法

(一)加强人才普查工作。每年年初对我县工业企业开展人才普查工作,及时掌握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及其他各类急需的人才情况和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并及时上报州经信委。(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州组织组织的“企业品牌与营销”、“电力行业技能”、“互联网管理”、“盐业政策法规”“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培训班,2018年以来企业和单位培训人次达到55人。

三、困难问题

(一)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职工专业不对口,工作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三定方案”,我局涉及专业包括电子商务、通信管理、电力管理、企业运行管理、招商引资等,但我局仅有一位计算机专业的专技人员,通信管理、电力管理、企业运行管理、招商引资等没有专业对口人员,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如我局到企业开展电力调研工作,企业讲述的专业性较强,我局职工普遍都是边学边做,导致写出的调研材料专业性不强。二是工作任务重,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我局对应州级部门是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和州商务局,对应科室30余个,但我局目前业务人员只有三个,做经信工作的1个,做商务工作的2个,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在岗职工12人,其中有6人是节能监察中心事业编制人员,根据国家机构改革内容,节能监察中心将带编带岗合并入生态环境部门,纪检组长也将带编带岗调出,我局年底将成为只有5人的部门。(二)工业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匮乏。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及科技带头人比重偏低。二是人才引进难。新增毕业生多数都把报考大中城市的公务员、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就业首选,大部分企业也不愿到人才招聘会上设摊招聘,一些本地的高校毕业生也绝大多数流向外地发达地区就业。三是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待遇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建议措施

(一)加大人才培训工作。根据我局职工目前专业性较差的情况,建议加强我局职工的专业培训,可针对电子商务、通信管理、电力管理、企业运行管理、招商引资等专业到高等学校开展为期较长的专业学习,用以提高我局专业能力。(二)设置编外人员岗位。因我局对应州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州商务局30多个科室,工作任务繁重,建议在我单位设置3-5个编外岗位,编外人员招聘采取事业单位招考标准,专业对口和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三)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出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文件,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将人才引进工作规范化,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落实,确保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第2篇

实践证明,要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党政人才队伍。如何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十六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党的组织部门在干部制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在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从总体上看,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较好。近年来,我市尤为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班子、调动干部队伍活力、强化干部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行了公开考选、竞争上岗、全程征求意见和“零起点”培养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党政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得到了提高,领导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处理复杂局面、驾驭全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得了到增强;

各级党政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任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各级各类干部的知识、文化和专业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从结构上看,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趋于合理。近年来,我市注重干部选拔培养和轮岗交流,使得人才队伍建设趋于合理。一是全市现有副科级以上干部769人,其中县级干部49人(含担任非领导职务和享受县级待遇的7人),局级干部720人(正局级187人,副局级533人);

35岁以下干部90人,占11.7%。大学以上学历干部390人,占50.7%。二是全市女领导干部81人(含县级4人),占10.5%。7个党委工作部门中5个部门配备了女领导干部,25个市政府工作部门中13个部门配备了女领导干部(共21名);

10个镇街中有9个党政领导班子配备了女干部(共20名)。全市党政群一把手女干部达到5人,其中镇长1名,市直部门一把手4人。三是全市非中共党员干部19人(含县级5人),占2.5%。全市共有5个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配备非党干部,有3个镇配备非党领导干部。四是全市现有党政干部14800人,其中公务员1800人,事业干部13000人。

  二、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

  近年来,我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委的部署要求,认真实施“科教兴兖”和“人才立市”战略,始终把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

  (一)建立健全党政人才组织网络。建立党政人才管理机构,形成了领导到位、责任分明、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组织和工作体系;

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了党政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业绩档案和目标档案管理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党政人才,经济上给予重奖,政治上给予荣誉,使用上提拔重用;

建立了党政人才信息网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到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党政人才1.4万多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二)重视培养和造就各级各类党政人才。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了培养造就党政人才力度。一是强化党政人才教育培训。坚持“纵向到底,横跨到边”,注重抓载体、抓主题、重实效,在培训中做到“六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中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学历教育与干部培训、培训与使用、课堂培训与挂职锻炼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同时,建立了党政人才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干部考学、述学、评学制度,把干部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用、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建立了培训计划申报备案制度、定期检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以及全员培训档案制度;

建立干部全员培训竞争机制,激发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拓宽干部选拔任用视野。2002年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了8名非党干部和7名女干部,2003年公开考选了10名正副科级干部及乡镇武装部长。今年我市又实施了“三个一批”工程,加大了优秀年轻党政人才的培养,注重了在实践中选拔培养干部。即选调一批,从2004年应届优秀大学本科毕业生中选调30名到镇、街道担任党委、政府主要部门助理职务;

选派一批,从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选派了10名35岁左右、大专以上学历党政领导干部,到温州瓯海区和深圳侨商国际联合会会员企业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

考选一批,面向全市考选了20名3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担任镇长(主任)助理职务。

  (三)选好用好各级各类党政人才。发挥党政人才作用,重点在选,关键在用。我市注重党政人才选用结合,壮大了党政人才队伍。一是严把党政干部入口关。在选拔任用工作中,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和科学的选人标准,严格按照“凭政绩、看德才、重民意”的要求,注重党政干部政治素质,努力将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并注重将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宏观管理能力或专业知识水平的干部选拔到部分关键或重要部门的领导岗位上。二是改革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探索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公开选拔、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改革传统的选人方式,转变选人观念,努力将优秀人才集聚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党政机关中层领导职位试行竞争上岗,使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机关中层岗位。三是疏通“下”的渠道。通过实行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试用期制度,以及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领导干部力度等措施,及时腾出领导岗位,用以安排优秀党政人才。今年以来共调整交流干部80人,其中提拔45人,重用8人,交流11人,到龄离岗16人。

  (四)做好高层次党政人才的推荐和引进工作。近年来我市按照向上推荐、向内引进的原则,做到高层次人才的推引结合。一是严格程序要求,做好副县级后备干部推荐工作。按照济宁市委组织部《关于调整充实县级后备干部队伍的通知》(济组通[2005]4号)精神,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对县级后备干部人选进行了推荐,经过综合分析、通盘考虑,严格了选拔条件,注重了公论,考虑了民意,推荐出15名县级后备干部人选。对15名初步人选分成熟9人、比较成熟3人、需要进一步培养3人等情况,其中40岁以上9名、40岁以下6名(35岁的3名、35岁以下的1名、女干部4名、非中共党员干部1名、少数民族干部1名)。二是强化措施,做好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和高学历人才安置使用工作。注重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的接收和管理工作,建立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信息库,将现在我市工作的56名选调生信息全部输入微机,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选调生座谈会,及时了解选调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同时,加大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充实镇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力度,吸引了更多高学历人才回兖工作,壮大了党政人才队伍规模。

 (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改善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兖州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意见》等,对妇女干部、党外干部配备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三、我市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现实需要相比,同兖州的发展目标要求相比,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仍然不够,人才智力储备的优势不明显,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零散的、一般性的教育培养与造就高层次党政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教育培训仍局限于一般性的轮训、培训上,缺乏刚性的规模培训措施,形不成培训的合力。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炼机会少,层次低,面不够宽。

  二是培养方法途径不能满足党政干部的实际需求。培训和锻炼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还不强,渠道比较狭窄。同时,方式方法上显得比较单一,手段不多不活,制约了党政人才队伍的发展。

  三是人才层次偏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少、年龄老化,外向型、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缺乏。

  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既不能因为个别方面的政策措施相对超前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某些状况一时难以改变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极端重要性,强化工作措施,调整人才政策。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工作新格局,加强对党政人才和其他人才工作的领导。党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的重要职能,建立党政人才工作协调机制。

  (二)继续调整和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一支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党政人才队伍。按照“总量要增长,层次要提高,结构要合理”的要求,在年龄、文化程度、专业、层次、性别、数量和部门和单位分布等结构方面做好工作,尤其是研究生以上高学历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需要大力引进;

经济类、法律类和管理类人才需要加快培养开发。适合镇街、综合经济部门、对外经贸和招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各类专业和紧缺人才也需下大力气培养和引进。要不断充实法律、经济、城建类专业党政人才。

  (三)继续改进和创新党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式,下大力使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应当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继续改革和创新党政人才的培训方法、渠道和机制,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激励制度,努力提高培训质效。使用方式要更加灵活多样,不断加大党政人才到不同机关、上级有关部门、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交流挂职的力度,在实际锻炼中增长才干,以促进党政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

  (四)继续深化和推进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培养吸引使用优秀党政人才提供制度和环境支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有机结合,积极借鉴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制度的改革成果,不断创新党政人才的管理、培养、选拔任用、监督和考核奖惩制度,积极推进干部制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努力探索实践党政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为优秀党政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支持。

  (五)坚持正确的人才工作导向,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加强对人才工作在政策、环境的舆论宣传,营造党政人才等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要总结推广党政人才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树立党政人才工作的新典型。要广泛开展思想宣传和发动工作,动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做好党政人才工作,促进整个人才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报告第3篇

一、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缺少工作魄力,热衷应酬

  (1)关于教学工作。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但我们的个别校长整日忙于学校事务性工作或应酬,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较少,不愿深入课堂参与教师教学活动,导致业务不熟练,教学常规管理松懈,对新的教育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使教学业绩大打折扣。

  (2)关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

  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上,我们的个别校长不调查、不深入,不作为或乱作为,或忙于各种应酬,把所有事务推给下属,当甩手掌柜,不抓实际工作,浮于表面,或家长作风严重,搞一言堂,学校的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不商量,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

  (3)关于教师管理工作。

  在教师管理上,个别校长也存在领导力不足的现象。有的校长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上,将责任推给分管副校长,基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放任不管,或者过于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忽视了教师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压抑和不满。

  2、缺少思想

  我们的个别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缺少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与领悟,教育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缺少一心为公、执教为民的思想,看问题常常目光狭隘,思考问题往往缺乏深度,解决问题因循守旧。对自己的工作不反思,不反省,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或者就不执行,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根本不落实在行动上,基本上是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甚至师德滑坡,沉溺在几个人的小圈子里忙于应酬,影响极坏。以上种种原因必然会影响到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

  3、缺少危机意识

  个别校长凭老经验管理学校,不善于从学习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看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处理问题随意性大,缺少危机意识;“有为才有位”,但我们的个别校长看不清形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考虑的不是学校的未来和发展,而是个人的前途命运,“占着位子”不作为,改革创新的忧患意识淡薄。

  二、思考与建议

  1、加强管理能力,强化领导干部表率作用

  (1)抓好校长的带头作用。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排头兵,带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校长要带头做好每一件事情,“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从小事抓起,一步一个脚印。其次校长要能扬长避短,整合领导班子的长处,凝聚成为较大的集体力量,在决策上实行民主、科学,避免造成损失,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良好局面。

  (2)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

  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全面打造优质教师队伍。学校要从教师实际出发,制定骨干教师培养发展规划,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在学校内形成一支精干的骨干教师队伍。利用讲授示范课、观摩课、教研、座谈等方式,开展学科培训和业务辅导工作,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师德表率、育人模范、业务骨干”的作用。

  (3)抓好全体教师的管理工作。

  一是从教师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关注教师的利益和需求,通过细心、周到、优质、高效的各种服务,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二是尊重教师的意见,了解教师的精神需求,保障教师的利益,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专心于教育教学。三是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辅导,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缓解教师的压力。四是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学术交流和培训、研讨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在交流与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执行力

  (1)抓落实,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学校整体执行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认为,我们的校长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以计划为前提,以制度建设为基点,以落实到位为关键,从小事入手,对每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尤其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和落实上,一定要在“精”字上做文章,在“细”字上下功夫,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努力做到人人会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能管理,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

  (2)抓细节,树立严谨的细节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教育过程的意义就隐藏在学校生活所有细节中。我们的校长,要树立严谨的细节意识,要始终坚持“从小事入手,于细微之处见品质”的管理方略,才能不断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行为,着眼细处,把小事做好。看似一件小事,但它折射出来的是学校规范的管理。学校管理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事, 从细处入手,把小事做好,定能奏出学校管理的和谐乐章。二是提高管理效能,抓住环节,把事情做实。抓住环节,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事情做实,做出实效,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三是提升管理品质,经营细节,把事事做精。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重视人文关怀的育人理念。把小事做精、做到极致,才能不断提升管理的品质。

  (3)抓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提高执行力,完善制度是保障,健全机制是关键。我们的校长要在建立、修订和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成绩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上下功夫,要科学设定工作任务和责任目标,加强过程控制,逐步建立起科学民主的目标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用制度来体现清晰、有效、简洁的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用制度来克服责权利不对等、信息流通不畅、职责不清、工作推诿扯皮等影响执行力的因素。

  3、规范制度管理,提升校长的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考察学校校长综合能力的基础,在规范学校的制度管理中如何提升公信力?对校长来说,做到“公、正、宽、明、廉、情、诚、信”尤为重要。

  一是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校长不仅要“以声司法”,更要“以身示法”,凡是要教师做到的,自己要身体力行,凡是要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作为一校之长,位在师生之上,有一定的“政权”,但不搞特权,时时处处为人表率。

  二是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设制,也不能因人废制;不能对一部分人讲制度,而对另一部分又讲“自由”;不能在强者面前绕道走,遇到弱者却毫不客气。无论亲疏,无论长幼,在制度面前应该一律平等。校长在执行制度时,应如古代名相诸葛亮所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我的心象秤一样公平,对人不分亲疏持秉公道),使上下诚服,赏罚无怨。

  三是一以贯之。执行制度不能一曝十寒,时紧时松。学校一般爱出的毛病是开学那阵抓得紧,期中特别是期末就放松;上头要来检查时抓得紧,检查过后又放松;问题成了堆,搞点突击性的整顿时抓得紧,整顿结束了平日又放松。这些作法都是不妥当的。对于制度,我们的校长应经常讲,经常用,长抓不懈、始终如一,力争收到潜移默化、相沿成习之效。使人们不断地强化制度观念,毫不动摇地相信制度的作用。

  总之,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是学校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开创我处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