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其实和别的动物一样,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然而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懂得感恩的一种高级动物,因此,在老人过世后也就有着很多的习俗和讲究。古人讲究人死后以“入土为安”,这也是传统的土葬,虽然现在多地己改成了火葬,但很多的

坟墓立碑的三禁忌(立墓碑有什么讲究吗)-编程之家

人的生命其实和别的动物一样,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然而人是一种有思维能力、有语言交流、懂得感恩的一种高级动物,因此,在老人过世后也就有着很多的习俗和讲究。

古人讲究人死后以“入土为安”,这也是传统的土葬,虽然现在多地己改成了火葬,但很多的习俗和讲究依然保留着,比如、火葬后再埋入地下、立碑等等,毕竟人是一种懂得感恩的高级动物,目的就是为了尊重先人、追忆先人,有个寄托哀思的地方。

坟墓在很大程度上就象征着是死者的家,其实坟和墓是有区别的,在上古的时候只有墓而没有坟。据《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古者墓而不坟”。也就是说我国在很早以前,人死后只有墓是没有坟的。墓‬就是墓‬穴‬,‬死‬后‬所‬葬‬之‬处‬,‬古代的人们只采用在墓旁立石头,木杆等形式来作为标记‬。‬后来,古人发现这样做标识的效果不太好,经过风吹雨淋日晒时间长了,墓旁就会杂草丛生,祭拜时很不利于寻找。于是,‬以后也就有了坟的存在,‬人‬们‬也‬把‬墓‬和‬坟‬统‬称为了‬坟‬墓‬。‬

坟墓前立碑同样是为了纪念先人所留下的一个标记,毕竟在很早以前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一些后人因迁移、战乱不能够上坟祭祀,时间短还能记住,一旦时间一长就很难记得了,因此也就有了墓碑的出现,毕竟墓碑更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历经数年而不会改变。

在我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因地域不同,各地所留下的习俗也不一样,比如,现在有的地方在丧葬后堆土而成坟的同时就立上墓碑,除了这些特殊的地方习俗外,一般来说多是过了三年以后才立墓碑的,新坟三年内不能立碑吗?为什么会这么说?

老人们认为,人死亡后还有灵魂的存在,要经过三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化作一缕清风回归于大自然中,这也是古代传统“灵魂不灭”的思想遗留。在老一辈的心中,人有三魂七魄,三魂七魄散掉了,人的生命也就真正的消失了。比如、现在有的孩子一旦受了惊吓,老人依然有着“叫魂”的习俗,他们认为人的魂魄却一不可,如果不能及时的找回来,就会患重病和死亡。

对于死者,老一辈认为死者的的“七魄”,每七天消一魄,经过七七四十九天,“七魄”就会全部消失,因此民间也就有了“过七”的习俗。“三魂”要经过三年的时间才会真正的消失,因此,古人也有着守孝三年及三年不动土的说法。

新坟三年不立碑也是由此而来,毕竟立碑就要动土,老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墓地的气场而影响好的风水,虽然听起来好像有点迷信,但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向往美好和尊重先人感恩先人的一种孝道心理。那么立碑还有什么讲究呢?

一般来说,墓碑多呈长方形,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名碑”,也就是正面标明墓中之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时间,背面不刻写碑文。另一种就是“功德碑”,虽然正面一样标名,但背面刻写姓名、籍贯、经历、功德行事、逝世时间,葬时葬地,最后还有后代为死者撰写的铭文。

一般颜色上选择黑色、或者灰色为佳,因为黑色是深沉、严肃、凝重的颜色,至于上面的一些字如、先、显、考、妣、讳这些字要酌着使用,毕竟考、妣是已故之人男女的称谓,先是先人、显是显赫,讳是名讳,在古代都很讲究,就现在而言,要在老家传统的基础上,自己凭理解而刻写,毕竟墓碑要永留千古,数年都会屹立于天地之间的。

一般立墓碑的时间要在逝者过去三年以后的周年或清明节,不过民俗并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寄托哀思感恩先人时不至于弄错地方。但立墓碑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立的。

比如、年纪轻轻就过世又没有子孙后代和大的功德,就不能立墓碑。喝药、上吊等横死之人都是不可以立碑的,毕竟没子孙后代和大的功德,以后也不会有人去祭拜,试想一下,一块没人祭拜的墓碑孤立于天地之间又有何用?一些喝药上吊自杀之人,本就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立块墓碑也就更没必要了。

立墓碑的讲究,讲究的是文化传承,更主要的是能够记住先人的恩德,在追忆的同时去继承先人的意志而留给后人去发扬光大。否则立不立碑又有何用呢?至于说”新坟三年不立碑”还是要按当地的习俗而来,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有个地方的风俗,不知大家对于这些传统习俗认为是一种丧葬文化的传承还是一种陋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