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编程之家

1、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

王维的竹里馆是以表达隐者闲情舒适生活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境。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品味诗歌的美感。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

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板书:竹里馆

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二、品读诗歌

1、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凝练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思想情感。    学生齐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幽篁、琴、人、明月……琴声悠扬、啸声轻快、溪水潺潺……】 【感觉可能会有:孤独、寂寞、优美、悠闲等等】

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从风格、构图、色彩等方面谈)

3.选择留在此处愿意么?     盛唐的夜晚是这样的:

长安柳絮飞,箜篌响,路人醉, 花坊湖上游,饮一杯来还一杯. 水绣齐针美,平金法,画山水, 诗人笔言飞,胭脂扫娥眉. 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 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阳羡茶浮水,琵琶绕,玉笛回, 丁祭佾[yì]舞备,铜镜云鬓美.

——《盛唐夜唱》补充王维生平

4.为什么这样一个著名诗人,身居要职却甘愿隐居山林,甚至当值一结束便匆匆回归山林,过长安而置繁华于不顾?诗中有没有隐隐点明原因的文字呢?

人不知——字面意思:别人不知道我在这儿

“知”——了解,别人不了解我。不了解我的什么呢? 以诗中人的行动为抓手,比照竹里馆与长安城夜生活 ★为何“独坐”—“反义词联想”—多——

因为长安之夜的人太多了,应酬来往未必真心(有人就有江湖)勾心斗角让人烦恼。VS此处无人打扰,心灵得以喘息放松。

长安之夜的诱惑太多了,让人沉迷声色享乐,不能坚守本心。VS此处那么简单纯净,能让灵台清明不至于忘乎所以。

他见识过的繁华太多了(“繁华落尽”今日章台走马,明日可能肠断天涯。今日红颜正好,明日或许未老恩先绝。今日王侯座上宾,明日可能是江湖落拓人。) VS世事无常,但是此处自然恒永,轮回有时。可以安心寄托心灵,繁华落尽方见真淳。

尘世里的俗人太多,诗人与俗人之间的交流必然是痛苦的,甚至会被世俗羁绊做违心不喜之事。VS草木无言,诗人反能轻松思考,与大自然,也与自己对话。 此时的“坐”不是朝堂议事的正襟危坐,也不是宴饮场所的起坐喧哗,是真正的身心放松。 为何“弹琴”

比较,长安城中的曲乐都是繁弦急管,音色鲜亮入耳。不像古琴这样中正平和,平心静气(和雅)。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白居易:“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王维爱古琴,自尊自爱,不随流俗

这些音乐的目的是取悦他人,而王维弹琴的目的是陶冶情操、自娱自乐、抒发心声……为自己而弹。——不论这琴声幽怨还是高亢,随乐曲而飞散的是我的自由心声。

★为何“复长啸”?

弹琴还不够,毕竟要受限于音律指法。长啸更自由。

在竹林独坐中感受到了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心情兴奋。 言为心声但语言总是一种雕琢,长啸无言,更为真挚。 呼啸的方式可以很自由,口哨、手指、叶子均可,很好玩。

呼啸出的是人的气息,人在模仿自然的节奏——风。一种与自然沟通的…… 在长安城夜啸恐怕会被当成神经病吧。

【小结】他人哪里知道竹里馆生活平淡自然的妙处,哪里知道王维那追求本真,洗净繁华,自由脱俗的心呀。

5.读一读这一句“深林人不知”。你觉得伤感么?

淡淡的伤感无奈之外有一种不肯流于世俗的孤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6.“人不知”有没有关系呢?没关系——因为【板书明月】 读读最后一句 明月∕来∕ 相照。 问题又来了:明月真的特地投照到诗人身上吗?当然不是,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其实是诗人在观赏月光呢。诗人有明月相伴,之前淡淡的伤感无奈也消失了,更多的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

三、总结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上面就是竹里馆教学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

纪念白求恩教案一等奖最新 纪念白求恩的教案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 小狗包弟教案设计一等奖

童年教学设计与反思 童年教学设计一等奖

2、《竹里馆》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大都喜欢上了古诗。但是进入了初中以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诵读,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还要学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因此,古诗的学习和鉴赏,成了不少学生考试的“拦路虎”。这里我应学校的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准备这堂关于古诗《竹里馆》的诗歌鉴赏课。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总体来说,可谓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首先,我理清重点,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了?”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月来相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的情怀,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不了解诗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此外,我还侧重于,全诗以写景为主的特点,让学生读诗观察景物,分析景物特征,了解写景的顺序和写景的方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手法,穿插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全诗的思想情

  感。当然,王维的诗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是很不容易的,诗人的儒家、佛家的思想是不可断章取义的,而这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即使讲解他们也只能是囫囵吞枣的接受,所以,我在本节课中,对这些难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忽略处理。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一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以及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潼关实验中学:姚 飞

3、《竹里馆》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 、烹饪 、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4、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苏轼赞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对于田园诗的鉴赏,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到寂静的“田园”中去品味。 3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山居秋暝》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王维田园诗鉴赏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学生分小学小组,自主合作赏析《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拓展赏析诗歌。

  1、《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阳关三叠》)

  2、《竹里馆》《山居秋暝》用自己熟悉、相宜的曲调唱出来。

  五、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

珠。陶冶性情,提高素养。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5、《竹里馆》原文及翻译

一、《竹里馆》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竹里馆》原文翻译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三、《竹里馆》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6、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接下来,顺势利导,引领学生进行对诗歌所呈现的画面的想象中,有了具象的思维,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变得清晰起来。所以,这节诗歌赏析课,我准备以读、赏为主。“读”是酝酿一种氛围,“赏”是获得感性的解读,那么,之后的感悟与品味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师领读、学生齐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2、在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三、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环节一:读

  1、范读、生跟读。

  2、教师从韵律、词义、情感等角度指导学生朗读。

  3、找同学读,齐读。

  4、出示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环节二:赏

  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2、补充“竹”的资料(如下),并提问:通过这些关于竹的诗歌,以及诗歌中的“明月”、“琴”等内容,思索:这幅画呈现出怎样的风格特点?

  资料补充:

  ①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③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3、出示王维时代关于唐朝人生活的文献以及诗歌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王维的生活与其有什么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料补充: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

  ——《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胡旋女》

  环节三:悟

  1、出示《江雪》、《陋室铭》、《雅舍》等资料,让学生继续感悟与品味中国文人代代相续的高雅情怀。

  2、继续诵读诗歌,以低缓而韵味的朗读声结束课堂。

  四、课后反思

  中国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传承了山水派的特点,往往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也是一幅画,或者几幅画面的有机融合。本课,我以“读”和“赏”为主,达到了一种诗画相连的效果。这一课,有诗,有画,有学生的沉浸,有老师的享受,感觉不错!

7、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1、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比较鉴赏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

  1、板书:竹里馆

  指名读,说说竹里馆指的是什么?

  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看图说话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给你怎样的感觉?

  3、齐读诗名指名读设问导读

  1、出示整首诗,了解诗人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诗书画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课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自读古诗,读通句子,学习生字

  3、交流生字记字方法。

  4、朗读古诗。

  指名读-同桌读-齐读交流,你了解到了什么?读诗,学生字,交流

  合作探究师: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他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读注释,借助注释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2、交流

  (1)诗句中写景的:(2)写人的:

  (3)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出示译文,指名读,齐读

  4、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业

  试着鉴赏一下: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8、竹里馆古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9、小升初语文知识点:竹里馆

为大家整理了小升初语文竹里馆知识点,希望能陪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学期,贪玩不能耽误学习哦!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赏析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 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 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 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以上就是小升初语文竹里馆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

10、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11、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赏析:竹里馆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赏析: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赏析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 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 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 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12、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竹里馆(王维)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竹里馆(王维)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竹里馆(王维)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汇总

13、小升初必背古诗词及解析:竹里馆

小升初必背古诗词及解析:竹里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赏析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 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 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 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14、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诗词之竹里馆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代诗歌

  【竹里馆】(王维 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山中杂诗》《竹里馆》导学案与答案

《山中杂诗》《竹里馆》导学案

寄语:也许你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然而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

一、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山中杂诗》作者 吴均 是南朝 梁 文学家。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我们以后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与朱元思书》。

2.《竹里馆》选自《 王右丞集笺注 》,作者 王维 ,是 唐 朝著名诗人。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

二、自主学习(括号内注音)

1.《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kuī)落日。鸟向檐(yán)上飞,云从窗里出。

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2·烟:此指云雾。

3·窥(kuī):从缝隙中看。

4·檐(yán):房檐。

②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lán气云烟,

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竹里馆》独坐幽篁(yōu 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① 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嘬(zuō) 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②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或是吹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三、赏读品味合作探究

1.《山中杂诗》①你对题目的理解是什么?

②全诗四句,一句一景,依次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烟)、竹(落日、)鸟、云。

③.第四句最有趣,请具体分析。

答: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④、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⑤、“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

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⑥,“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答: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⑦、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2. 《竹里馆》

①月夜竹林的幽静,以弹琴长啸来反衬。

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

③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④、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

四、再读感悟 背诵展示

五、理解性默写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维《竹里馆》表现作者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王维《竹里馆》表现了作者清心淡泊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知识链接:

1、《山中杂诗》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山中杂诗》选自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家事寒微,好学有才,工诗文,颇受沈约赏识。官奉朝请。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词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明人辑有《无朝请集》。书法自成一体,称谓“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2、《山中杂诗》【欣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3、《竹里馆》王维作者简介:

(701-761)唐代诗人。字摩mó诘jié。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被擢为右拾遗。安史乱前,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作品有《王右丞集》。

4、《竹里馆》【欣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16、竹园里的竹子歇后语

  歇后语能令人更加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得表达所要说的意思。下面是关于竹园里的竹子歇后语,欢迎阅读。

  竹园里的竹子竹子歇后语

  竹园里的竹子——歇后语答案:空心的

  竹园里的竹子——歇后语答案:傻高傻高的

  竹园里的竹子——歇后语答案:簇生

  关于竹子的歇后语

  竹篮打水——歇后语答案:一场空

  竹织鸭——歇后语答案:无心肝

  竹筛子盛稀饭——歇后语答案:漏洞百出

  竹筛子兜水——歇后语答案:漏洞百出

  竹板儿云——歇后语答案:一个劲儿

  竹篮装油——歇后语答案:一点不剩

  竹林里逮兔子——歇后语答案:噼里啪啦

  竹林的笋子——歇后语答案:上长货

  竹林子遭火烧——歇后语答案:一派光棍

  竹林的笋子——歇后语答案:嘴尖毛长

  竹林的笋子——歇后语答案:嘴尖皮厚

  竹子发芽——歇后语答案:一根光棍

  竹子的子孙——歇后语答案:越发越多

  竹丝编着背篓——歇后语答案:眼多

  竹篙打水——歇后语答案:满塘动

  竹匠劈——歇后语答案:直直落落

  竹子冒笋——歇后语答案:一代胜似一代

  竹丝编的背篓——歇后语答案:眼睛又细又多

  竹篮打水上山峰——歇后语答案:一场欢喜一场空

  竹林的竹篓里数大鱼——歇后语答案:一清二楚

17、《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教案一等奖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细腻、骚动、小心翼翼、伏案疾书、悄无声息”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模仿课文第五小节的写法,结合生活中的小镜头对人物的活动进行细节描写。

  4、通过图书馆里不同的小镜头,感受图书馆中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自身的读书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人们“爱读书”的热情。

  1.板书“馆”,读读这个字,“馆”一般指进行文化活动的地方。

  2.板书:图书馆,图书馆就是提供图书资料供大家阅览参考的机构。

  2.在同学们眼里图书馆是怎么样的呢?

  3.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中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充满了敏锐的观察力,而且他更偏爱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前往图书馆,通过一个个小镜头,一览此处的美丽。板书:里的小镜头(生齐读完整课题)

  4.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的2、3、5小节,说说你通过作者的描写,你看到了图书馆里怎样的镜头呢?(出示句式:我偏爱的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在 ,人们 。)

  二、研读理解人们“爱读书”的劲头。

  1.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写出了他们身份各不相同?

  2.你怎么看出这些读者是“各式各样”的人呢?请你快速默读2、3小节,边看边完成填空,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告诉我们。把相关答案写在句子旁。

  4.画面是定格的,用你的话语让镜头活起来吧,告诉大家,镜头展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些什么呢?(生交流:发型、鞋子、眼睛、手)

  5.这里所指的“各种各样的人”指的都是哪些人?

  师:注意啊,这些人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知识水平也有区别,但来的目的却只有一个——读书,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进入图书馆时的样子吧。

  6.是啊,对知识的渴望,让不同的人大清早的聚到了相同的地方,真是劲头十足哦!于是,(出示:宽敞的图书馆似乎显得拥挤了些。)在这句话里有一对反义词,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是爱读书的人让图书馆显得拥挤了,所以并不矛盾。

  7.师:在读好这些短句的时候要语速快些,富有节奏感,好比跳动的音符,试试看!

  (生再读第2节,读出节奏感)

  8.师: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在书架前各取所需呢。(引读课文)

  师:找到自己心仪的书,还不欣喜地取下来,于是(引读课文)

  师:人们是怎么选书的?

  是啊,手不同,选书时的动作却如此的相似,爱屋及乌,既然是爱读书的人,自然对书也特别的珍惜,不是吗?

  (出示:人们进了图书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似乎这封闭了一夜的图书馆空气很清新似的。“封闭”和“清新”显红)

  9.师:看到这里,你又有什么疑问吗?

  师:是啊,捧着自己心爱的图书,没有什么比浓浓的墨香,书卷气更清新的气味了!这些都是——

  小结:作者通过局部的特征描写,以小见大,描绘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读书人形象,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深深体会到了人们“爱读书”的劲头。(板书:局部描写)

  三、情景体验人们“爱读书”的专注

  1.过渡:图书馆里骚动了一阵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偶尔听到翻书的声音,显得极小,极短。人们完全沉醉在书的海洋里了……

  师:沉醉的意思是

  2.师:第5小节中,作者就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身上。你们觉得哪一个人物的那几处描写最能打动你,让你感受到人们沉醉书海的呢?特别注意的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读读品品,说说你的理由。

  生自由读,圈画重点词语,小组合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师巡视辅导。

  3.师:来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爱读书的人?

  小结:作者正是抓住了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上适当想象,通过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将人们沉醉书海的情景写得惟妙惟肖的。分角色来有感情地读读第五小节,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最惟妙惟肖。

  过渡:师:每个人都那么专注在自己的书本上,沉醉其间,让作者看了不忍打扰任何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图书馆。

  四、练笔延续人们“爱读书”的样子

  1.师:今天,我们跟随作者在图书馆的——(指读板书)看到了几组小镜头,他们有的是抓住人物的——进行特写,让我们知道各种各样的人都进入了图书馆。而有的镜头则抓住了具体人物的动作细节来描写,生动了体现了人们读书的专注。

  出示:它似乎告诉了我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2.师:它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是进馆的人多?是人们如何爱书?还是看书认真专注的样子?

  生交流

  3.师:原来,作者抓住了这些小镜头就是要让我们感受到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4.师:看看老师在上海书城拍摄的这些小镜头,这里也有许多爱读书的’人们,(出示图片)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镜头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并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模仿课文,可以用局部描写的方式,也可以抓住细节展开描写。

  生写后交流

  5.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和作者一起通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看到了一群爱读书的人们,还学会了用不同的写作方法把生活中精彩的镜头描述下来,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持一颗敏锐的心,我手写我心,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吧!

  附板书:

  27图书馆里的小镜头

  门口进馆 争先恐后

  局部描写

  架前选书 小心翼翼

  桌前看书 沉醉其间 细节描写

  【课后反思】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选自二期课改新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

  课文以写实的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通过对这些小镜头聚焦,如实地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精神风貌。文章虽没有幽默的故事情节,然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一、以读为本,理解课文内容

  自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许多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全文找出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究竟在哪里,人们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初读时首先在头脑中有了对课文的感知。接着,在指导学生逐节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我又安排了快速默读,节奏读,引读,通过读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一目了然。然后,学生在交流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如何写得生动形象时,通过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让学生来细细品读,采用个人读,做动作读,示范读,男女生轮流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文本,渐渐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二、读写链接,渗透写作指导

  阅读课上不但让学生读懂课文“写什么”、“为何写”,而且要重视“怎样写”的指导,渗透写作知识,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法进行“读写链接”训练。

  课文的“样本”作用不容忽视,这种示范作用除了可以使学生见识文章思想精神的高度,还可以欣赏汉语表达技巧艺术感染力,感受汉语表达艺术的极致高度,为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写作心理建立一个发展平台。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是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模仿遣词造句技巧的佳篇范文。我充分利用教材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学习作者是从局部或细节去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是通过“点面结合”对人物形象塑造来突出主题的。通过读写结合,点化学法,仿中求新,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利用“说些双通道”等形式读写对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点面结合”方法描写“超市里的小镜头”、“菜场里的小镜头”、“运动会上的小镜头”、“课间教室小镜头”等素材。

  我想,为了学生的会写而教,为了学生的乐写而领,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用笔说话,以文字传情达意的本领,从而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传承与发扬下去,语文教师的职责莫过于此了吧。

18、沪教版语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教学反思

  本文构思巧妙,语言富于变化,人物特点把握极为准确。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作者寥寥数语间变得立体起来。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以读为本,以读导学

  教学刚开始,我就邀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找出图书馆里的小镜头究竟有哪些。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首先在头脑中有了对课文的初步感知,目的二是由于本课有几个生字较容易读错,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接着,让学生看看这些镜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让 学生了解作者是按顺序来写课文的` 。

  本课第五小节要求背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配合读,一位学生表演,另一位学生看着动作、表情复述,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独特的体验,并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二、读写结合,内化表达

  每一篇课文都如同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地透过好词佳句向学生传达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挖掘、指引学生去学习作者布局的精巧,用词的准确、精妙,观察的细致入微,选择角度的独特新颖从而真正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为一体,使课文阅读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开端,使品词析句成为学生遣词造句的有效铺垫。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以写实的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在这镜头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描写非常好, 所以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细心地观察生活,捕捉镜头,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写一写图书馆里其它一些小镜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刻,无形之中把作者的写作技巧化为己有。紧接着我 让学生模仿课文写超市里的小镜头、操场上的小镜头、公园里的小镜头,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了方法所以写起作来得心应手。

19、中班科学竹子和竹制品教案

活动内容:

竹子和竹制品

重点领域:

科学

活动方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

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

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

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

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

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20、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竹子和竹制品》

活动目标

1.感知竹子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知道竹子是由笋子长成的。

2.了解竹子的用处,知道竹子及竹制品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笋、带叶的竹子、竹制品若干。

2.竹林的图片1张[最好有笋、竹、地下根状茎(竹鞭)及根]。

3.幼儿用书:《竹子和竹制品》。

4.教学挂图:《竹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摸摸、捏捏,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如圆柱形、长长的、一节一节的等)

◆教师:再来看看竹子里面是怎样的?(分别横断、纵剖开竹子,里面是空的,有一层薄薄的膜)

◆教师:竹子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出示笋,引导幼儿观察笋的’一层一层皮,里面也是中空的等)

◆教师:竹子有根吗?根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竹子在地下也是一节一节的,横着长在土中,叫做根状茎,每一节上都长有须状的根)

◆教师:竹子长在什么地方?(生长在山坡上,它不怕冷,冬天不落叶)你见过竹子吗?在哪见过?是什么样子的?(竹子有粗有细)

◆师幼共同小结竹子的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讨论竹子的用处。

◆教师:竹子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处?(根据幼儿讲述,出示部分竹制品或图片)

◆教师:还有什么也是竹子做的?(引导幼儿扩大视野,讲述竹子可以盖房、做竹筏运输、搭脚手架、制笔、做乐器等)

3.小结。

◆教师:竹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可以在家里找找,或者让妈妈带你出去仔细看看,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

活动反思:

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幼儿发现,有利于他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经验。

21、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题及答案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①《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材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

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③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脱俗的神韵;坚忍的品性;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气节;挺拔的气势;高雅的气质(答案不唯一)

②D